鉴空阁
右带灵洲左石门,何年飞阁倚晴云。
南游不用看图画,曾向坡仙句里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右侧连接着灵洲,左侧是石门,不知道是哪一年的飞阁倚靠着晴空白云。游览南方不用看画册了,曾经在苏东坡的诗句中领略过这样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右带:右边连接。
2. 灵洲:寓意有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山名或者地名的雅称。
3. 左石门:左边有石门的景观。
4. 何年:哪一年。
5. 飞阁:高耸的楼阁。
6. 倚:依靠,挨近。
7. 晴云:晴朗天空中的白云。
8. 南游:向南游玩。
9. 图画:风景画。
10. 曾向:曾经去过。
11. 坡仙: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他曾被封为东坡居士,因此被称为“坡仙”。
12. 句里:诗句中。
13. 闻:听说,知道。
去完善
赏析
《鉴空阁》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歌。诗中通过对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描写,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古今人物,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首句“右带灵洲左石门”,描述了鉴空阁周围的自然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山脉、河流、岛屿的壮丽景色。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具有了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何年飞阁倚晴云”,描绘了鉴空阁的宏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古建筑艺术的赞美之情。
第二句“南游不用看图画”,写出了诗人游览江南时的感受。这里的“图画”既指真实的山水画,也指古人的诗词歌赋。诗人认为,亲身体验自然风光比观赏图画更加真实动人。最后一句“曾向坡仙句里闻”,则是以苏东坡为例,表达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坡仙”是指北宋著名文人苏轼,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在这里表达出自己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现代社会缺乏诗意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鉴空阁》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靖康之难、蒙古帝国崛起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信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年轻时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但因家族背景原因,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被贬谪,甚至曾被流放至海南。尽管遭遇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这一时期的方信孺,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鉴空阁》。
在诗中,方信孺通过对鉴空阁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他通过“雨过”、“风来”、“水面平”、“山腰直”等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顽强。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这种精神,正是他在那个动荡时代所展现出的可贵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