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
崔嵬十二峙干和,五柱何如马伏波。
败堑颓垣今日见,想曾荆棘汉铜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宏伟的十二座山峰矗立在那里,五根柱子如同伏波将军的马一样强壮。如今看到的残垣断壁,猜想曾经有荆棘丛生的汉时的铜驼。
去完善
释义
1. 铁柱:又称为“五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城区南台岛螺洲镇店前村闽江入口处,是福州的标志之一。建于北宋,由5根铁质圆柱组成,分别代表着福州的五大主要历史文化景观。
2. 崔嵬:形容山势险峻,此处借指铁柱高耸。
3. 峙:耸立。
4. 和:和谐。
5. 五柱:这里指的是福州的铁柱,有五根铁质圆柱。
6. 马伏波:指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他曾任伏波将军,南征交趾,立下赫赫战功。
7. 败堑颓垣:指荒废的城墙和水沟,这里是形容螺洲曾经的历史沧桑。
8. 今日见:表示现在还能看到螺洲的历史遗迹。
9. 汉铜驼:指的是西汉时期设置的铜驼市,是中国最早的市集之一,位于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一带。
去完善
赏析
《铁柱》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古战场景象的佳作。诗中通过对“铁柱”这一象征性事物的描述,展示了古战场的荒凉与沧桑,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战争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
首先,诗人以“崔嵬十二峙干和,五柱何如马伏波”开篇,描绘了铁柱矗立在荒芜的古战场上的景象。这里的“崔嵬十二峙干和,五柱何如马伏波”,形象地传达了铁柱在风吹雨打中的坚定姿态,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战争的残酷。同时,诗人通过对比马伏波将军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之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紧接着,诗人以“败堑颓垣今日见,想曾荆棘汉铜驼”收尾,进一步渲染了古战场的荒凉氛围。这里的“败堑颓垣”,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而“荆棘汉铜驼”则寓意着古代文明的衰落和失落。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传达了对于历史战争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世界危机的忧虑。
总的来说,《铁柱》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铁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岭南地区的山川美景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情况。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北方的北宋被金国灭亡,南宋在南方建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我们来看诗人方信孺的人生际遇。方信孺是南宋的一位官员,他曾在广东担任地方官职,对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任期间,工作勤勉,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受到权臣排挤,多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关注民生。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广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个时期的岭南地区,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方信孺正是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熏陶,才创作出了如此美丽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