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凤皇台

标题包含
凤皇台
凤去台空岁月更,百年陈迹埽榛荆。 清时已庆三登瑞,盍向朝阳更一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凤凰飞离后的高台已然物是人非,时间的流转悄然无声。那历经百年的沧桑痕迹,已被岁月磨砺,仅留下一片宁静。如今已是盛世之时,庆幸的是百业俱兴,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让我们向着朝阳,振翅一呼,再创辉煌!
去完善
释义
1. 方信孺:字孚若,南宋时广东潮洲人,历任国子正、太常博士等官职。有《破阵曲》、《汾阳渡》、《王昭君》等诗歌传世。 2. 凤皇台:为凤凰台的简称。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诗篇《登金陵凤凰台》。此处借指凤皇台遗址。 3. “凤去台空岁月更”:“凤去”是指凤凰离去,象征着盛世不再;“台空”是说凤皇台的遗址仍在,但已荒芜;“岁月更”表示时间已经流逝,现在已经是新的时代。这句诗总体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状的反思。 4. “百年陈迹埽榛荆”:“百年”指漫长的岁月;“陈迹”是指过去的遗迹;“埽”意为清理、扫除;“榛荆”代指荒草。这句诗意味着那些古老的遗迹已经被荒草掩盖,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5. “清时已庆三登瑞”:“清时”是政治清明的时代,这里指北宋时期;“三登瑞”指连年的丰收景象。这句诗赞扬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繁荣和政治稳定。 6. “盍向朝阳更一鸣”:“盍”意为何不;“朝阳”象征新生和希望;“一鸣”比喻发声。这句诗鼓励人们应该像凤凰一样,在新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作用。
去完善
赏析
《凤皇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方信孺孤独、失意的心境和对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首句“凤去台空岁月更”通过凤凰离去的形象比喻和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落寞与空虚。接下来的“百年陈迹埽榛荆”进一步强调历史痕迹被埋没的事实,表达了诗人的哀思之情。 诗人在第三句“清时已庆三登瑞”中用“清时”来形容当前政治开明的环境,而“三登瑞”则暗示国家繁荣昌盛的愿景。然而,尽管眼前的大好时光仿佛在召唤着他,诗人依旧难以摆脱内心的无奈与迷茫。因此,他发出了最后的呼喊:“盍向朝阳更一鸣?”这呼声充满了渴望、期盼以及无尽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皇台》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和金朝的战争之中,局势动荡不安。 方信孺,字孚若,福建莆田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曾担任地方官吏,后来因为反对金朝入侵而被贬谪。在这段时期,方信孺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这使他更加坚定地支持抗金斗争。 在创作《凤皇台》时,方信孺可能已经退休,生活在故乡福建莆田。然而,他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首诗中,他以凤凰台为背景,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