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资福寺罗汉阁

标题包含
资福寺罗汉阁
千柱依然跨宝坊,庭前柏子久荒凉。 明珠白璧无人识,頼有斯文万丈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柱子依然支撑着宏伟的建筑,但庭院前的柏树早已荒芜。珍贵的珠宝和玉石被人们遗忘,唯有那些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学瑰宝依旧闪耀万丈光芒。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资福寺: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南越王墓附近。始建于五代时期,明代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罗汉阁:资福寺内的一座建筑,用于供奉罗汉塑像。 3. 方信孺:南宋官员、诗人,曾任广东安抚使等职,著有《方信孺集》。 4. 千柱:形容资福寺罗汉阁的建筑规模宏大。 5. 宝坊:佛教寺庙的美称。这里指资福寺。 6. 庭前柏子:指寺庙前的古柏树,表达了岁月的沧桑感。 7. 明珠白璧:比喻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此处指资福寺内的罗汉阁等古迹。 8. 无人识:暗含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担忧。 9. 赖有斯文:表示虽然古代文物被埋没,但文化价值仍在。斯文,此处指文化、文明。 10. 万丈光:形容资福寺罗汉阁的文化底蕴深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资福寺罗汉阁的历史沧桑和现状。首句“千柱依然跨宝坊”,描述了罗汉阁建筑的高大壮观;第二句“庭前柏子久荒凉”则凸显出寺院的冷落,以柏树之荒凉揭示岁月流逝的痕迹。 第三句“明珠白璧无人识”,诗人在此将佛教的精髓比作明珠白璧,然而如今却无人问津,足见文化价值受到忽视的现实状况。 最后一句“赖有斯文万丈光”,诗人认为只有依靠文人墨客,传承和发扬斯文精神,才能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照耀后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资福寺罗汉阁》是宋代诗人方信孺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1185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方信孺正身处官场,历任江西、湖南提举常平官等要职,但因主张抗金,触怒了主和派,被贬谪至闽东宁德。在他人生的这个阶段,他亲自感受到了时代的动荡与民间的疾苦,这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此时,宋朝正处于金兵侵扰、政治腐朽的时期,国家内外矛盾尖锐。陆游、辛弃疾等大批文人志士纷纷走上抗战前线,渴望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方信孺也受其影响,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斗争。 基于这段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方信孺创作了《资福寺罗汉阁》一诗。这首诗描绘了他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以及向往宁静生活的愿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方信孺在面对困厄境遇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品质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