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抱旂山

标题包含
抱旂山
面势翩翩天外山,彩旂常在翠云间。太平官府无公事,尽好高牙相对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峰俊秀,宛如天外之境,五彩的旗帜在翠绿的云层中飘扬。这个太平盛世的官员们没有繁重的公务,因此可以尽情地享受闲暇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抱旂山:古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2. 面势:指山脉的形势和风貌。 3. 翩翩:形容飘动的样子。 4. 天外山:形容山势高大,仿佛在天际之外。 5. 彩旂:彩色旗帜,这里指官府的旗帜。 6. 翠云间:指绿色的云彩之间,形容山间的景色。 7. 太平官府:指太平盛世的政府机构。 8. 无公事:没有公务事务,形容政务清闲。 9. 高牙:古代高级将领的军旗,这里借指高官显贵。 10. 相对閒:相对无事,指闲暇度日。
去完善
赏析
《抱旂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抱旂山的壮丽景色。"面势翩翩天外山"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群山以动态的生命力,突显了山脉的俊美和磅礴气势;"彩旂常在翠云间"则通过彩旗的意象,为静谧的自然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诗的后两句"太平官府无公事,尽好高牙相对閒"中,诗人巧妙地借用了官场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闲适与自由的态度。他借"太平官府无公事"暗喻政治环境的稳定,使得官员们能有闲暇时间欣赏美景,同时也暗示出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繁荣。而"尽好高牙相对閒"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美好环境中的惬意心境,凸显了其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个性特点。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社会生活及政治环境的关照,展现出了诗人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抱旂山》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具体时期约为宋哲宗时期(1086-1100年)或稍后。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文学和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人方信孺作为当时的文人墨客之一,对自然景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抱旂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个人经历方面,方信孺曾任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他在隐居生活中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还包括宋代的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禅宗佛教的发展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信孺的思想和创作。例如,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儒家的人文关怀和禅宗的禅意,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