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姑井
为觅丹砂到海滨,空山废井已生尘。
不将一滴苏焦槁,神艾虚传解活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了寻找丹砂来到海滨,空山中的废弃水井已经积满尘土。
它没有让一滴水拯救枯萎的植物,所谓的神艾只是徒有虚名,无法真正挽救生命。
去完善
释义
1. 方信孺:南宋诗人,字孚若,有《方孚若诗集》传世。
2. 为觅丹砂到海滨:鲍姑井是古代炼丹的场所之一。丹砂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在古代被用来制作朱砂和炼丹。这里指诗人为了寻找丹砂来到了海滨地区。
3. 空山废井已生尘:废井是指已经废弃的井。这句话描绘了鲍姑井荒废的现状。
4. 不将一滴苏焦槁: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鲍姑井的水不能让人起死回生,那么神艾(一种中草药)的功效就是虚构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鲍姑井为题,描述了作者探寻炼丹之事。首句“为觅丹砂到海滨”,表达了诗人为了寻找丹砂而来到海边,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接下来,“空山废井已生尘”一句描绘了废井被遗弃、积满尘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炼丹术失传的感慨。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不将一滴苏焦槁”意味着炼丹的丹砂无法让枯死的草木重新焕发生机,暗含了对炼丹功效的质疑;而“神艾虚传解活人”则进一步揭示出炼丹的神秘色彩和传说效果的虚幻性。全诗以此表达了对炼丹术及传统医药文化的一种反思与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鲍姑井》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1225年。当时,金国南侵,南宋王朝处于危机之中。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家园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信孺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曾担任广东提点刑狱使、右文殿修撰等职,后因遭人陷害而被罢官,回到家乡福建莆田。这段时间内,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深感忧虑。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也极为复杂。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政权被迫迁都临安(今杭州)。在这个背景下,方信孺作为一个爱国诗人,怀着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