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卢循河南故城

标题包含
卢循河南故城
蛙据方州妄自尊,沈郎百万若云屯。 归舟无路寻巢穴,空有卢亭旧子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青蛙在池塘中自我感觉良好,好像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不过相比那些由数百万颗精子竞争胜利才能诞生的"幸运儿",蛙类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然而当人类占据了河流、湖泊,破坏了它们的家园,这些蛙类无法找到安全的栖息地,只能躲藏在一些古老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区。
去完善
释义
1. 方州:古代行政区划名。这里指藩镇割据地区。 2. 沈郎:指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这里借指戍守在边地的将领。 3. 若云屯:形容士兵众多,如同云彩聚集。 4. 归舟:返回的船只,这里指回到家乡。 5. 巢穴:动物的住处,这里比喻家乡。 6. 卢亭: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卢氏县。
去完善
赏析
《卢循河南故城》这首诗通过描绘卢循河南故城的景象,揭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沧桑。诗人以“蛙据方州妄自尊”开篇,比喻那些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人物,他们试图占据一方土地,建立自己的王国,然而他们的实力却是微不足道的,如同青蛙一般渺小。接着,诗人以“沈郎百万若云屯”来形容军队的集结,表现出战争的惨烈和壮丽的场景。然后,诗人以“归舟无路寻巢穴,空有卢亭旧子孙”收尾,暗示了战争过后,一切繁华都成了过眼烟云,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孤独的人们。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沉思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卢循河南故城》出自南宋诗人方信孺之手。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方信孺对古代战争的感慨和对历史兴亡的哀愁。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即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方信孺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是一位勇敢的军人,曾经在南宋军队中担任高级职务,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立场,他也被卷入了一场宫廷权力斗争,这导致他被贬职并流放到了河南。这段经历使他对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方信孺所处的时代,即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这个时期,北方的金国势力强大,经常南下侵犯南宋边境。为了抵抗金国的侵略,南宋朝廷不得不重视军事建设,这也是方信孺投身军旅的原因。然而,由于皇帝和大臣们之间的矛盾,以及朝野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宋的政治局势始终不稳定。这使得方信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方信孺创作了这首《卢循河南故城》。在这首诗歌中,他通过对卢循河南故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战争和历史兴亡的哀愁。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和政治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