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嚣墓
枯坟曾阅几兴亡,行客徘徊古道傍。
茅屋一间无处觅,可怜不似楚昭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多少兴衰的故事在这座古老的坟墓中上演,走过古道的旅人在这里驻足流连。这里只剩下一间破旧的茅屋,已经无法找到曾经的辉煌,令人惋惜的是,它已经没有楚国昭王时期的繁荣了。
去完善
释义
1. 任嚣墓:诗人所咏的墓地,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一带,是秦朝末年赵佗建立南越国时的重要将领任嚣的墓地。
2. 枯坟:荒芜的坟墓,这里指任嚣墓。
3. 阅:经历。
4. 兴亡:兴盛与衰亡,这里指朝代更迭。
5. 行客:路过的旅客。
6. 徘徊:来回走动。
7. 古道:古老的道路。
8. 傍:旁边。
9. 茅屋:用茅草搭盖的房屋,这里指居住的地方。
10. 无处觅:无法找到。
11. 可怜:可惜。
12. 不似:不像。
13.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15年至前489年在位。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建树,后来流亡到赣江上游地区,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后被奉为赣江神灵。
去完善
赏析
《任嚣墓》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对任嚣墓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首句“枯坟曾阅几兴亡”,以任嚣墓为切入点,描述了任嚣墓经历了几度兴亡的历史沧桑。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揭示了诗人的历史意识。
次句“行客徘徊古道傍”,描绘了游客在古道旁徘徊的场景。这句诗通过行客的徘徊,表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思考。
第三句“茅屋一间无处觅”,表达了对任嚣墓的现状的关注。这句诗通过描绘任嚣墓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
最后一句“可怜不似楚昭王”,通过对楚昭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任嚣墓的同情和哀怜。这句诗通过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批判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任嚣墓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怀古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任嚣墓》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秦始皇时期的爱国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末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国家危在旦夕。
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关于秦朝的历史书籍,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等事件,以及任嚣这位忠臣的事迹。任嚣是秦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一生为秦国效力,最终在抗击南越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诗人对方信孺的忠诚和勇敢表示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例如,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打压,士人阶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些时代背景使得诗人更加关注国家命运,也激发了他在作品中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忠诚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