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龙窟

标题包含
龙窟
变化灵踪亦可疑,玲珑数穴似仇池。 沧溟咫尺不归去,安得神龙如许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变化的踪迹让人怀疑,小巧的洞穴就像仇池一样。近在咫尺的大海却不回去,怎么能像这样的神龙如此痴迷呢?
去完善
释义
1. 龙窟:指传说中的龙的住处,这里指的是可能存在的海底龙宫。 2. 方信孺:宋朝著名文学家,字有开,嘉禾人。存世作品不多,此诗为其中之一。 3. 变化灵踪:指神仙变化的踪迹。 4. 可疑:令人怀疑。 5. 玲珑:细致巧妙的样子。 6. 数穴:几个洞窟。 7. 仇池: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和县南,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名,这里借用来比喻海底的洞穴。 8. 沧溟:海洋,这里特指东海。 9.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10. 安得:怎能。 11. 神龙:神话中的神龙,这里指的是龙王。 12. 如许:如此。 13. 痴:无知,这里表示不明白为什么神龙不肯离去。
去完善
赏析
《龙窟》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写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首句“变化灵踪亦可疑”表明了诗人对方信孺写的龙窟的奇景产生怀疑。紧接着诗人用“玲珑数穴似仇池”描述出洞穴的景象和位置。诗人又通过“沧溟咫尺不归去”表达了即便临近海洋但仍未离去的意思。最后一句“安得神龙如许痴”则写出了诗人在如此奇异景象前的惊叹和感慨。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景色勾勒出了诗人对龙窟的独特感受,并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窟》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即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特别是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龙窟》这首诗时,方信孺正担任着一个文官的职位。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地方任职,也担任过中央官员。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关注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严重,民间疾苦不断。方信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深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民众的困苦。然而,他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龙窟》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山水时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