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岩
碧落三洲天下奇,仙城谁复识金芝。
可怜隔断黄茅路,不得骚人赋一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神奇的三州世界里,有谁还能认识那珍贵的金芝仙草呢?真是遗憾啊,那黄金之路已被隔断,使得那些诗人们无法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碧落:指天空,语出《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道者,无所用其中。且余尝闻庖丁有言,目无全牛,指无非羊,未尝见全牛也。若羊十肆而驱之,舍鞭走矣,视之都无全牛焉。若羊十肆而守之,则菜肴矣。故曰‘庖丁祭于公,三日啸。’置年公刀,三日啸。吾子问之公刀者,三日啸。笑所祭,故曰‘祭于公,三日啸。’盖见庖丁之祭也。”“蹄涔不能生鳣鲔,区区注虫鱼也。”蹄涔者,河海小水名也。此亦可以喻尔矣!于是乎天机悄然,坐忘遗世,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神游乎无何有之乡,故耳目不闻见山川之流峙,壤人之颂歌,而丧我于世矣。释然而笑曰:“子何独至于周之南,丘之北,居寥阔之堂,涉无穷之溪,开广漠之境,览天地之交衢,是蘧伯玉独善其身之所行与?彼数子者,戴章甫,佩蘅兰,耳之欲声者乐歌,口之欲味者甘酸,色之欲见者象疏,而欲利者割舍。既歌而为南音,变而为北音,西音,终为清商,不可以适听矣。非声音之道然也,诚有所不得已者。今吾游于雕陵之樊,异鹊之尾而得游樊中,樊中乌鹊哺之而未啜,方将歌于明月,与之上下。去鸟悔而出,不若还从吾游,而啼于樊中。吾视其意过于予,窃窃乎过之。释然而笑曰:“子何独至于斯,乌鹊反哺者也。其喙(huì)长矣,将以嗜肉而后食。子其子也,犹以为乌,何言之过也?“其状若二参列,危冠齐齿,出其喙而已矣。丘之北有潜丘者,中有藏舟之壑,木生者皆似黄华,鸟群萃之,不可使在庭之驯至也。子亦燕翼而视,或者将哀此遗老。
2. 三洲:一般认为指的是南海的九州、台州和琼州。此处为比喻用法,象征辽阔的世界。
3. 仙城:神话中的仙境城市。此处借指蓬莱等海上仙境。
4. 金芝:即黄金草。传说中生长于仙境的黄金植物,常用于比喻珍贵的东西或美好的景象。
5. 黄茅路:指普通的土路,这里用来表示普通人生活的世界。
6. 骚人:诗人,特指屈原那样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去完善
赏析
《金芝岩》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土的眷恋。首句“碧落三洲天下奇”通过描述奇异的三洲景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接下来的“仙城谁复识金芝”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后两句“可怜隔断黄茅路,不得骚人赋一诗”则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尽管与故乡相隔千里,但诗人依然渴望能够回归故里,寻找那份失去的宁静。全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芝岩》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活动家方信孺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方信孺作为南宋的一名官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为民尽心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官场上的道路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到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在金芝岩这一历史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困扰。在此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方信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这首《金芝岩》中,方信孺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金芝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借用金芝岩的形象,象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和对国家忠诚的信念。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