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旗山
面势翩翩天外山,彩旗常在翠云间。
太平官府无公事,尽好高牙相对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原诗句的意思是:远远看去,那座山犹如翩翩起舞的天外仙山,在一片翠绿的云彩中,常常能看到五彩斑斓的旗帜飘扬。在这个太平盛世中,官员们没有太多的公务要处理,因此他们有时间欣赏这美好的景色,感受悠闲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面:面对,向着
势:形势,景象
翩翩:形容景色优美,风采宜人
天外山: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这里指抱旗山的位置
彩旗:彩色旗子,此处指古时的战旗或标志旗帜
翠云:绿色云彩,形容绿色的植被覆盖在山上
太平:平静,安宁
官府:封建社会官员办公的场所
无公事:没有公务要处理
尽:全,都
好:喜欢,愿意
高牙:高高的牙齿,比喻壮丽的建筑
相对:面对面,相互之间
闲:空闲,悠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方信孺在抱旗山所作,描绘了抱旗山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情感。首句“面势翩翩天外山”写出了抱旗山的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接下来“彩旗常在翠云间”则是对山间的彩旗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气氛。诗的后两句“太平官府无公事,尽好高牙相对闲”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像彩旗一样,在山间静静度过悠闲的时光。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生动的自然景色描绘,又寓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追求,表现出了一种清静而自由的诗意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抱旗山》是南宋诗人方信孺所创作的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抱旗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领土被金朝占领。由于战争的影响,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局势动荡。然而,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文人墨客,他们在诗歌、散文等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方信孺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在政治生涯中,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权臣的腐朽统治而辞官归隐。在文学创作上,他善于运用山水田园等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在《抱旗山》这首诗中,方信孺通过对抱旗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抱旗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山水的赞美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