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堂
妙处常存道岂高,个中得意自陶陶。
空堂寂寞丰碑在,观里何人复种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妙境恒存,道理高深莫过矣,个中惬意,乐在其中。
寂静无人的空堂,只有丰碑尚在,谁能再次在这圣地栽种桃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众妙堂:可能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派或组织,也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点。
2. 方信孺:作者的名字,具体生平不详。
3. 妙处常存:这里的“妙处”可以理解为某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或者深奥的哲理。
4. 道岂高:这句话是在询问道的真谛是否真的难以捉摸,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
5. 个中:这里指的是个人内心世界。
6. 得意:得到领悟的意思,表示在某方面有所理解或者心得。
7. 自陶陶:陶醉于自我内心的状态。
8. 空堂:空旷的大厅。
9. 寂寞:孤单、寂静的状态。
10. 丰碑:用来纪念伟人、烈士等事迹的石碑。
11. 观里:寺庙或者道观里面。
12. 何人:不知道是谁的人,含有询问的语气。
13. 复种桃:再次种植桃树,象征着继承先人的事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众妙堂》是南宋诗人方信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众妙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学和道德境界的独到见解。
首句“妙处常存道岂高”,意指世间的妙处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一观点强调了生活的美好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价值观,即追求平凡生活中的真理和智慧。
第二句“个中得意自陶陶”,意味着在领悟到这些妙处之后,人们会感到欣喜若狂,陶醉其中。这里诗人以“自得”一词表达了人们在探寻生活真谛时的愉悦之情。
第三、四句“空堂寂寞丰碑在,观里何人复种桃”,则将视角转向了“众妙堂”这一具体场景。诗人描述了空旷寂静的殿堂内,一座座丰碑矗立在那里,象征着过去的辉煌。然而,如今观内已经无人再来种植桃树,暗示了昔日繁盛的景象已不再。这两句诗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众妙堂》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方信孺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5年前后,当时南宋政权正处于金朝的压迫之下,北方领土大片沦陷,局势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方信孺作为南宋官员,深感国家危机,于是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信孺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出使金朝,试图争取和平,但由于金朝的强大和南宋政权的软弱,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这使得他在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悲观情绪。
在同期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皇帝昏庸无能,官僚腐败严重,导致民不聊生,国力日渐衰弱。方信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感到痛心疾首,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此现象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