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贪泉

标题包含
贪泉
泉本无贪人自清,何须一酌始忘情。 回车胜母君知否,见说曾参亦好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信孺(1043年-1122年),字孚若,号宜州先生,福建莆田人。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方信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泉水原本并无贪欲,自然清澈;何必非要尝上一口才能让人忘记尘世烦恼呢?这段诗意指美好的事物并不需要亲自体验,就能让人心生向往。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保持纯真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名利。
去完善
释义
1. 贪泉:地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此处用“贪泉”的典故表达清廉的品质。 2. 方信孺:宋朝文学家。 3. 何须:何必需要。 4. 一酌:一次喝酒。 5. 回车胜母:战国时,赵胜为相,一日过胜母之门,自责无功不受禄,于是回头离去了。这里用来指代廉明之人的品质。 6. 君:您,指代读者。 7. 见说:听说。 8. 曾参:即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以孝道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贪泉”为题,借泉水之清澈表达对人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人的品行不取决于外在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修养和自觉。“泉本无贪人自清,何须一酌始忘情。”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贪婪并非泉水的本性,而是人性使然。人们不需要品尝贪泉来忘记自己的情感欲望,关键在于自我反思和约束。接下来的“回车胜母君知否,见说曾参亦好名。”两句,诗人引用了古代孝子曾参的故事,他孝顺母亲、品德高尚,即使经过“胜母”这样的牌坊也不会心生羞愧。诗人借此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好的名声并不只取决于外在的行为表现,更在于内在的道德操守。整首诗深刻阐述了品格与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洞察和对道德品质的崇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贪泉》是宋代诗人方信孺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信孺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屡次科举考试未果后,他选择进入官场,担任了一些地方官职。然而,他的正直廉洁并没有得到当时权臣的赏识,反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越发强烈。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正处于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期。一方面,外患严重,金国屡次侵犯边疆,民族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朝廷内部权臣倾轧,奸佞当道,正直之士受到打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信孺通过咏史怀古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历史的思考。 在《贪泉》这首诗中,方信孺通过对东晋名士吴隐之饮贪泉的故事进行重新审视,表达了对廉洁品质的赞美和对贪婪腐败的批判。他用犀利的笔锋揭示了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坚守节操、洁身自好的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