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天惨严霜厚,神清宿雨微。
枝空蝉拟脱,巢冷燕谋归。
白日莲塘梦,红纱水国衣。
锦书知未了,轧轧弄鸣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被浓重的寒霜覆盖,显得肃穆而神秘;神的身影在夜雨中若隐若现,让人心生敬畏。
枯枝间蝉声隐隐,仿佛在尝试挣脱束缚;燕子在寒冷的巢穴中思考着回家的路。
白日里莲花塘的美景犹如梦境,那一片红纱在水边的衣袂飘飘如梦如幻。
远方的书信还没来得及读,缝纫机的轧轧声又在耳边响起,那是在为谁缝制新衣呢?
去完善
释义
《中秋》是唐代诗人钱易的作品。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钱易:唐朝著名文人,字希白,吴郡人。历仕晋阳尉、越州从事史等职。他是唐代“钱氏四杰”之一。
2. 天惨严霜厚:天惨,形容天空阴沉的样子。严霜厚,指严寒的霜冻厚重。
3. 神清宿雨微:神清,指人的精神清爽。宿雨微,指久雨后天气微凉。
4. 枝空蝉拟脱:枝空,指树枝上的叶子已经脱落。蝉拟脱,指蝉试图摆脱寒冷的环境。
5. 巢冷燕谋归:巢冷,指鸟巢变得寒冷。燕谋归,指燕子计划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
6. 白日莲塘梦:白日,指白天。莲塘,指种植莲花的池塘。白日莲塘梦,指在白天幻想自己在莲花池塘中游玩。
7. 红纱水国衣:红纱,红色的纱衣。水国衣,指在水边穿的衣裳。
8. 锦书知未了:锦书,指写有美好诗句的信纸。知未了,指信件还没有写完。
9. 轧轧弄鸣机:轧轧,织布机的声音。弄鸣机,指操作织布机。
去完善
赏析
《中秋》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景色和氛围。在钱易的笔下,这个场景并非只是自然的景物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微妙情绪。首联“天惨严霜厚,神清宿雨微”描述了秋天的萧瑟和寒意,以及秋雨过后清新的空气,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颔联“枝空蝉拟脱,巢冷燕谋归”则分别通过写蝉欲离树枝而去以及燕儿准备南飞这两件事物表达了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无常。颈联“白日莲塘梦,红纱水国衣”两句虽然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象,但在诗人看来,却似乎总是带着梦境的色彩,这也正呼应了诗人内心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模糊认识和深深的迷惘。尾联“锦书知未了,轧轧弄鸣机”,诗人巧妙地借用了传统的题材——思念远方的亲人,用这看似美好的情景作为收尾,但实际上却是流露出浓重的哀愁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是唐代诗人钱易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唐玄宗时期。这首诗歌描绘了中秋夜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唐玄宗时期,国泰民安,文化艺术繁荣发展。钱易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擅长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然而,在这个时期,他也曾遭遇人生的波折。由于官场斗争和政治压迫,他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这也成为他创作这首诗歌的情感源泉。
在唐代的中秋佳节,人们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月圆之夜,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明亮的圆月,表达对团圆和美满的期盼。而身在异乡的钱易,却无法与家人共度中秋,因此他在诗歌中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