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光吕少府之官连帅奏授
远爱东光县,平临若木津。一城先见日,百里早惊春。
德礼邀才重,恩辉拜命新。几时裁尺素,沧海有枯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深喜爱那遥远的东光县,静静临近若木之河。在那小城之中,太阳首先升起,百里的土地早已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德行与礼仪相邀,人才受到了重视;恩情与光辉相连,我接受了新的任命。什么时候可以书写心中的感慨呢?但愿我能如同沧海中翻腾的生命,仍有振翅高飞的一天。
去完善
释义
1. 东光:位于今河北省东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北段。
2. 吕少府:唐朝官员,本诗的接收者。
3. 连帅:指地方长官,此处指的是吕少府赴任的地方长官职位。
4. 奏授: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方式,通过上奏皇帝获得任命。
5. 若木津:若木是一种神话中的树木,据说日出之处就长有这种树;津指渡口。这里用以形容东光县的地理位置,意味着此地离日出很近。
6. 一城先见日:形容东光县的日出景象,意为在县城就能看到日出。
7. 百里早惊春:意指在东光县一百里的范围内,春天早早地到来。
8. 德礼邀才重:意指德礼兼重的官员是朝廷非常看重的。
9. 恩辉拜命新:意指吕少府被任命为新的地方长官,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晋升。
10. 尺素:古时用绢帛书写文章,通常一匹绢帛为一卷,长度约为一丈,因此称为“一丈之素”。后来用“尺素”作为书信的代称。
11. 沧海有枯鳞:比喻自己虽然年迈,但依然保持着求知的热情。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吕少府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像枯鱼跃海那样,实现人生的逆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吕少府赴任东光县的场景。首联“远爱东光县,平临若木津”表达了诗人对东光县的向往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吕少府即将踏上征程的地点。颔联“一城先见日,百里早惊春”则通过描写东光县的日出和春天的气息,表现了该地的光明和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也暗含了吕少府在此地将会有一番作为的期许。颈联“德礼邀才重,恩辉拜命新”赞美了吕少府的人品和才能,同时也强调了此次任命的重要性。尾联“几时裁尺素,沧海有枯鳞”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希望他能够把握时光,施展才华,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东光吕少府之官连帅奏授》是唐代诗人窦牟为送别好友吕少府赴任所作的离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即公元755年至805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唐帝国经历了安史之乱(755-763年)这一重大事件,国家政权逐渐走向衰落。然而,文人士大夫们依然坚守信念,关注民生,力图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尽一份力量。诗人窦牟作为当时的文人,自然无法摆脱时代的阴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
在窦牟送别吕少府之际,他回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挚友的期许。他希望吕少府能够在新的职位上大展宏图,为国家百姓谋福祉。这首诗正是以这种真切的感情为基础,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勉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