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

标题包含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
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荆州尚且想要依附刘表,折桂却终究感到羞愧见到郤诜。 小弟尚未应该被形容为老朽,东园先生不必用印鉴陪伴左右。
去完善
释义
1. 荆:荆州,古代地名,位于现在的湖北一带。 2. 刘表:东汉末年的人物,曾任荆州牧,具有较高的声望和治理才能。 3. 折桂:折取桂枝,象征科举及第或取得功名。这里表示没能像郤诜那样在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4. 郤诜:西晋人,以对策中第而著名,这里作为得意的典故。 5. 丝作鬓:指年老白发丛生,喻指岁月的痕迹。 6. 园公:即东园公,周代的隐士,不问世事,耕作田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窦牟写给他的弟弟窦庠的,诗中的主题是表达兄弟间的情感和相互勉励。题目中的“酬”字表示这是作者回应他人的诗歌,而“舍弟”则是作者对自己弟弟的亲切称呼。 首联中,“之荆且愿依刘表”是说窦庠准备去荆州任职,希望能够像刘表一样有所作为。刘表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臣,曾在荆州治理有方。这里的“之荆”就是去荆州的意思。“折桂终惭见郤诜”则是说虽然自己最终未能像郤诜那样考取功名,但依然感到惭愧。郤诜是晋朝的一位贤能之士,曾任尚书令。这里“折桂”是比喻科举及第,“惭”则表示对未能取得功名的遗憾。 颔联中,“舍弟未应丝作鬓”是形容窦庠年纪尚轻,不应该过早地出现白发。这里的“丝作鬓”是指头发变白,用来比喻人的年老。“园公不用印随身”则是说自己虽然有过田园生活的经历,但并不需要官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里的“园公”是对作者的自嘲式称谓,“印随身”则是指官员随身携带的官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兄弟间的情感交流和对世事的看法,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即公元9世纪早期。这个时期是唐朝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的弟弟窦庠在州郡担任职务,诗人收到弟弟的书信后,以此诗回应。 在这个时间段内,诗人窦牟经历了多次宦海浮沉,曾在朝为官,后因各种原因离开官场,过上了一段田园生活。这期间,他与弟弟窦庠保持密切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诗人深知弟弟窦庠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因此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当时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抱负。因此,许多人选择放弃科举,转向其他途径谋求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窦庠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投身于州郡任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