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园渡
卫郊多垒少人家,南渡天寒日又斜。
君子素风悲已矣,杏园无复一枝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城外有很多防御工事和很少的住户,南方的天气寒冷且太阳已经偏西。那些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到悲伤,美丽的杏园不再有任何花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卫郊:即指朝歌附近的淇水之滨。此处泛指古代卫国国都。
2. 多垒:意指战乱频繁。
3. 南渡:指秦始皇灭卫国之后,卫国遗民南渡长江之事。
4. 君子素风:此处的“君子”指卫国君主。"素风"表示君子的品质及品德。
5. 已矣:表示对往事的哀悼与悼念。
去完善
赏析
《杏园渡》描绘了战争与凋零的景象。首句“卫郊多垒少人家”点出了战争背景,边境地带战事频繁,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家园残破不堪。第二句“南渡天寒日又斜”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寒冷的天气中渡过江河的情景,生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内心的忧虑。
接下来,“君子素风悲已矣”表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他怀念那些逝去的君子们和他们正直的风尚,同时也悲叹时局的无常。最后一句“杏园无复一枝花”则借助杏园的凋谢,象征美好时光的逝去以及国家和人民的苦难命运。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深感同情和敬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杏园渡》是唐代诗人窦牟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贞元年间(785-805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
窦牟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曾担任朝廷要职。然而,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窦牟的家世也遭遇了一些变故。他的父亲在安史之乱中被贬,家道逐渐衰落。尽管如此,窦牟依然刻苦攻读,渴望通过科举考试重振家声。
贞元年间,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科举考试,希望能够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抱负。窦牟也不例外,他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终于在贞元十四年(798年)考中了进士。这一年,他与韩愈、柳宗元等一同进入了长安城,成为了一名官员。
《杏园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渡过杏园时,目睹了岸边的杏花盛开,不禁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