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诚园闻笛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华丽的红缨和锦绣的坐垫都已经消失,我想穿过杂草去寻找那古老的遗迹。突然间,西园传来一阵秋风扫落叶的声音,满眼都是山阳地区幽幽的笛声和人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奉诚园:唐朝大臣马周(608年-676年)的宅第,位于长安城内靖恭坊。马周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将此处赐给秘书监窦德玄。此后,窦德玄在此建了窦氏公府,即奉诚园。
2. 朱缨:红色的缨带,这里代指显贵之人。
3. 锦茵:华美的垫子,这里代指贵族生活。
4. 西园:位于汉代长安城中的皇家花园,这里借指奉诚园。
5. 山阳笛:山阳,今河南修武县。相传东汉末年,曹丕与陈王刘障在洛阳游宴,遇到凉风起,听到秋蝉鸣,刘障感伤地对曹丕说:“王莽篡汉,我身为汉臣,如今却只能遥望故土。”说完就取出笛子吹奏。这首曲子后来被称为“山阳笛”或“思旧操”,成为了怀古诗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奉诚园闻笛》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和表达诗人感慨的诗篇。诗的开头,窦牟以“曾绝朱缨吐锦茵”来形容奉诚园的华丽和繁华。接下来的“欲披荒草访遗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荒凉的感慨。在秋天的背景下,诗人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伤。
紧接着的“秋风忽洒西园泪”描绘了秋天的肃杀之气,西风落叶,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哀思。而最后的“满目山阳笛里人”则是诗人借用了古人王之涣的典故,用“山阳笛”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整首诗,通过秋天这个特定的季节背景,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和浓厚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窦牟创作了这首描绘奉诚园春景的诗歌《奉诚园闻笛》。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已经开始走向衰微,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在如此背景下,窦牟以其沉郁顿挫的笔调描绘了奉诚园的美景以及悠扬的笛声。这位诗人一直生活在宫廷之中,既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体验,又有对民间疾苦的深刻感知。此时,他借春景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里,作者以奉诚园的明媚春光为背景,着重描绘了笛声回荡在空中,歌颂春日盛开的鲜花、啼鸣的黄莺和青翠的柳树等景致,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