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闲居对雨赠别卢七侍御坦
燕燕辞巢蝉蜕枝,穷居积雨坏藩篱。夜长簷溜寒无寝,
故人骢马朝天使,洛下秋声恐要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燕子离开窝时,蝉也离开了树枝,居住在贫穷的地方,大雨冲刷着破损的围栏。夜晚漫长且寒冷,屋檐的水滴让我无法入睡。
老朋友骑着骏马成为朝廷使者,或许他应该知道洛阳秋天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燕燕:指燕子。这里用燕子的离去形容别离的情景。
2. 辞巢:离开巢穴。这里借指离别。
3. 蝉蜕:蝉从壳中脱出,比喻事物的蜕变。这里指秋天天冷时蝉离去的现象。
4. 窮居:贫穷的居所,这里是诗人自指自己的住所。
5. 积雨:连续的阴雨天气。
6. 坏藩篱:毁坏藩篱,形容房屋破损的状况。
7. 簷溜:屋檐上滴下的雨水。
8. 无寝:无法入睡。
9. 故人:旧友,这里指卢七侍御。
10. 骢马:骏马的一种,这里代指卢七侍御的身份和地位。
11. 朝天使:受朝廷派遣使者。
12. 洛下:洛阳城下,这里指诗人的所在地。
13. 秋声:秋天的风声,这里象征秋天的到来。
14. 要知:需要知道,意味着想传达某种信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故友别离的场景,以秋雨、燕离巢、蝉脱壳等景象,传达了诗人孤独和思念的心情。诗人通过对夜长檐溜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环境的凄清。而故人离去,更使得这种心情加深。在“洛下秋声恐要知”一句中,诗人以秋天的声音作为情感的象征,表达出别离的哀伤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景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秋夕闲居对雨赠别卢七侍御坦》,是唐代诗人窦牟在公元827年所创作的。这一年唐文宗在位,是唐朝的中期阶段,政治较为稳定,但社会矛盾仍较尖锐。
窦牟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境遇,恰好反映了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状况和心境。当时他任吏部郎中、国子祭酒等职位,虽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并没有投身名利场,而是选择闲居生活,避开俗世的纷扰。然而在与好友卢坦分别时,他以诗言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分离的无奈。
诗中的“秋夕”及“对雨”寓意着秋天的凄凉氛围,以及离别时的伤感心情。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孤寂的内心情感,又表现出了他与朋友间深厚友谊的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