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和德升赏梅因记十三日梅园之游发诸兄一笑
我闻永庆梅,孤标寄岩阴。
衰年苦多病,咫尺未暇寻。
公心亦似铁,惜花情却深。
爱此独株好,何必须满林。
兹游恨莫陪,有酒谁与斟。
因思东郊上,琼蕊满髻簪。
黄昏月下归,翠袖寒易侵。
想公见戏语,一笑开胸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从友人处听闻了那盛开在永庆的梅花,独立无依,如寄居在岩石的阴影之下。
正值老年,身体日渐衰弱,病痛不断,近在咫尺的美景也未能去欣赏一下。
而友人公心似铁,看似无情,实则对花的关爱之情深沉。他珍爱这唯一的梅树,并不渴望满林的繁花。
此次未能陪伴友人的游赏活动,实为遗憾,若有美酒,不知谁能与之共饮呢?
此时不禁想起了曾经在东郊漫步的美好时光,那时的梅花繁茂如云,插满发髻。
夜深时带着月色的梅花回家,月色下翠袖飘舞,寒风难以侵犯。
想起友人对我的调侃和笑语,开怀大笑间展现出他豁达的心胸。
去完善
释义
我闻永庆梅:"永庆"指代的地方或景点不详,有待补充;"梅"是梅花的意思。
衰年苦多病:"衰年"指的是老年,精力和体力开始衰退的时候;"苦多病"是指老年人容易患病。
公心亦似铁:"公心"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陈公辅的道德品质;"似铁"表示坚定、不易改变。
兹游恨莫陪:"兹游"指的是这次出游;"恨莫陪"是遗憾没有陪伴在一起。
因思东郊上:"东郊"泛指城市东部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具体的地点。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戏和德升赏梅因记十三日梅园之游发诸兄一笑》,是南宋诗人陈公辅所作。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爱慕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首联“我闻永庆梅,孤标寄岩阴”,诗人提到自己听闻永庆的梅花颇有特色,它们独立于岩石旁,凸显其高贵的品质。通过这一描绘,展现了梅花坚韧不屈、凌寒独自开的形象。
颔联“衰年苦多病,咫尺未暇寻”,作者陈述了自己由于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尽管梅花近在咫尺,却无法抽身前往欣赏。这里透露了作者对未能亲自欣赏梅花的遗憾之情。
颈联“公心亦似铁,惜花情却深”,是对德升的赞美,虽然他的心如铁石般坚硬,但对待花朵的情感却十分深沉。这是对友人关爱自然,珍视美好事物的赞誉。
尾联“因思东郊上,琼蕊满髻簪”,作者回想起了昔日同友人一同在东郊赏梅的情景,那时的梅花美丽得如同头饰一般。这表达出作者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以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展现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戏和德升赏梅因记十三日梅园之游发诸兄一笑》是南宋诗人陈公辅所作。陈公辅生于12世纪晚期,他的父亲曾任官职,家境较好。然而,陈公辅并没有满足于优裕的生活,他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华横溢闻名乡里。
在南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北方金国的入侵使南宋朝廷不得不迁都临安(今杭州),这使得南宋士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家国情怀的忧患意识。陈公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也受到了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他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家乡生活的眷恋。
13日这天,陈公辅与友人德升一起游览了梅园,赏梅之余,有感而发地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他们共赏梅花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陈公辅在忙碌的仕宦生活中,仍能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珍视友谊的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