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凉夜坐
水光滟滟竹阴□,何□□香露泛襟。
更欲□阑看身转,一钩弦月过□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光潋滟映竹林,何来幽香露水沾湿衣襟。
等到夜幕降临再看转身,一钩明月高悬夜空中心。
去完善
释义
《净凉夜坐》冯伯规
水光滟滟[水波闪耀的样子]竹阴[竹子下面的阴影]□[原诗句遗漏],何□□香露泛襟[指露水湿透了衣襟]。
更欲□阑看身转[形容月亮升起时光影的变化],一钩弦月过□心[指月亮挂在空中,靠近心间的位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净凉夏夜的环境和心境,表达了诗人享受此刻宁静的心情。首句“水光滟滟竹阴稀”描述的是夜幕降临时的景色,水面上波光粼粼,竹叶下透出的月光显得稀稀疏疏。接下来的诗句"何须寒露泛衣襟"表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态度,无论寒暑,都能保持内心的清凉。
“更欲凭阑看身转,一钩弦月过柳心”则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敬仰之情,他希望能够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弯月如钩,静静地照在垂柳之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委婉的抒发,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渴望宁静的心理状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净凉夜坐》是宋代诗人冯伯规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85年左右。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为文学艺术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冯伯规在当时虽非著名文人,但其诗才横溢,且性情豪放不羁。由于家境贫寒,科举功名未成,一生仕途偃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些经历之中,他获得了丰富的阅历和灵感,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首《净凉夜坐》中,冯伯规通过描绘夜晚宁静清凉的氛围,表达了其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内心境界。其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向往回归本真、追寻心灵自由的理想生活态度。这首古诗不仅反映了冯伯规自身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