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松篇
蚕月桑叶青,鸎时柳花白。
澹艳烟雨姿,敷芬阳春陌。
如何秋风起,零落从此始。
独有南涧松,不叹东流水。
玄阴天地冥,皓雪朝夜零。
岂不罹寒暑,为君留青青。
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
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
灵龟卜真隐,仙鸟宜栖息。
耻受秦帝封,愿言唐侯食。
寒山夜月明,山冷气清清。
凄兮归凤集,吹之作琴声。
松子卧仙岑,寂听疑野心。
清泠有真曲,樵采无知音。
美人何时来?幽径委绿苔。
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蚕月的桑叶还带着新绿,春天的柳絮已见白花。烟雨中的花朵显得淡雅美丽,繁华的春日街市布满了芬芳。然而秋风一起,凋零便开始了。只有南涧的松树,不会叹息东流的溪水。冬日的寒气让天地昏暗,白茫茫的雪花在早晚降落。松树并不怕寒冷和炎暑,为了让人欣赏它的绿意。它色彩鲜明,气质孤傲。其他的树木都敬畏它,小草也不敢靠近。松树的本性适合隐逸,也是仙鸟理想的栖息地。它不屑接受秦始皇的封赏,宁愿被唐朝的诸侯所食。夜晚的山谷明月照亮,天气寒冷而清明。哀伤的凤凰归来,寒风如同琴声。松子躺在仙境中,聆听寂静的心跳。清新的声音中有自然的旋律,但砍柴的人却不懂其中奥妙。美丽的女子何时才能来呢?幽静的小路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可惜啊,这深涧底的松柏,却被抛弃在大厦的建设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蚕月:农历三月,正值养蚕季节。
2. 莺时:春天,此时黄莺歌唱。
3. 澹艳:淡雅美丽。
4. 敷芬:散布香气。
5. 阳春陌:阳春,春天的阳光;陌,田间小路。
6. 秋风起:秋季到来,气温降低,树叶开始凋落。
7. 南涧松:南山涧的松树。
8. 玄阴:冬天阴冷的天气。
9. 皓雪:白雪。
10. 真隐:真正的隐居之地。
11. 唐侯食:指松树的果实可供食用。
12. 寒山:寒冷的山区。
13. 凄凉:形容环境寂静而冷清。
14. 归凤:凤凰归来。
15. 琴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如琴声般美妙。
16. 卧仙岑:仙岑,仙人居住的地方;松子如同仙人一样卧在仙境之中。
17. 知心事:了解自己的心思,意指寻找知音。
18. 清泠:清凉的泉水。
19. 真曲:真正美妙的乐曲。
20. 美人何时来:期望能遇到知己之人。
21. 幽径:偏僻的小路。
22. 吁嗟:叹息。
23. 深涧底:深山涧底。
24. 弃捐广厦材:被遗弃在大房子里的木材,比喻松树的才能未能得到发挥。
去完善
赏析
《孤松篇》刘希夷这首诗歌以孤松为主线,通过描绘孤松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形象,展现了其坚韧不拔、不卑不亢的品质。
首联以春日的景象开篇,蚕月桑叶青,莺时柳花白,一片生机盎然。然而接下来却笔锋陡转,写到如何秋风起,零落从此始。由春入秋,从生机到凋零,象征着人生无常。但诗人仍用“独有南涧松,不叹东流水”表示孤独而顽强的生命力量。
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描述了孤松在寒暑交替中的顽强生存,以及它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虽然身处恶劣的环境,但它依然保持青青的颜色和孤直的姿态,赢得了其他树木的敬畏。这种品质使人想起古代的隐士们,他们宁愿过着简单的生活,也不愿意接受世俗的荣誉。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对孤松夜晚景象的描绘。寒山夜月明,山冷气清清,似乎在表达对孤独与宁静的追求。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孤松依然挺立,仿佛是自然界的守护者。
结尾处,诗人感叹孤松虽具美好的品质,却仍然被埋没在大自然之中,无法被世人所知。这一结局也许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但他仍在诗篇最后一句留下希望: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暗示着孤松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重新展现它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孤松篇》是唐朝诗人刘希夷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正是唐代初期,也是诗人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刘希夷经历过许多人生的起伏,他曾在宫廷中任职,后因宫廷纷争受到牵连,被贬谪到边疆地区。在边疆的岁月里,刘希夷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使得许多文人士子如刘希夷等人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仍然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诗歌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人,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