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狼山
狼山青青迹已陈,惟余楼阁向南薰。
蓬瀛气象群峰在,吴楚封疆一水分。
野色西南平接日,潮声东北怒穿云。
登临更有超然兴,回首尘埃不足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狼山绿色依然,痕迹已经泛黄,只有朝南的楼阁留下曾经的辉煌。
海中仙山仿佛就在眼前,层层叠叠的山峰彰显了它的气象;东南的水面,是楚与吴的分界线。
西南的田野,阳光下的景色如此宁静,而东北方向的海潮声,却在云中透出一股汹涌的力量。
登临此地,胸怀悠然升起一种超脱的兴致,回望那些尘世俗务,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去完善
释义
1. 狼山:地名,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境内。
2. 青青: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3. 迹已陈:指狼山上的古迹已经显得陈旧。
4. 惟余:只剩下。
5. 南薰:指南方温暖的风。
6. 蓬瀛:指神话中的蓬莱仙境。
7. 吴楚:吴国和楚国,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8. 封疆:指国家疆界。
9. 一水分:指长江将吴楚之地分隔开来。
10. 野色:野外景色。
11. 西南平接日:指太阳从西南方向缓缓落下。
12. 东北怒穿云:形容潮水声势浩大,冲破云端。
13. 超然:超脱世俗纷扰。
14. 回首尘埃:回头看看那些世间的纷扰琐事,微不足道。
去完善
赏析
《登狼山》是一首描绘狼山之景的古诗,诗人借山水风光传达出超然的心境。开篇两句以狼山的绿色和古迹引发感慨,“南薰”则寓意着南来熏风,强调诗人在此登临时的宁静气氛。第三、四句展现狼山雄伟的景象,“蓬瀛”代表仙境,用以形容群峰的气势;“吴楚封疆”意为江浙一带的分界线,暗示江水与天相接,增强画面的辽阔感。第五、六句运用白描手法展示自然风光,日光、山色、潮水等元素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结尾两句则表达诗人登顶后的超然感悟,并将这种感受与普通尘世生活进行对比,凸显其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全诗从多角度展现了狼山的美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狼山》是宋代诗人任伯雨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19年,正值北宋末年。此时,任伯雨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时期,他曾担任过尚书祠部员外郎等官职,但因直言进谏而受到贬谪。在游览狼山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政治上,宦官权力逐渐加强,对皇帝的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济上,由于常年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文化上,文人墨客们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纷纷寻求变革之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伯雨以狼山为寄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