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叹
当年言路亦逡巡,白简青蒲十一人。
半斥炎荒半除籍,而今无一预朝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直言谏诤也曾经犹豫徘徊,有11个人拿着简牍和蒲扇参与进来。结果其中一半被贬到荒凉的地方,另一半被取消了官职,如今没有一个在朝为官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任伯雨:南宋大臣,曾任右正言,有直声。
2. 当年言路亦逡巡:形容当时的朝廷对劝谏之言谨慎行事。
3. 白简青蒲:指谏官弹劾权臣的奏疏。
4. 十一人:泛指敢于直言的官员。
5. 半斥炎荒半除籍:意指当时的许多官员被贬谪或罢黜。
6. 无一预朝绅:表示没有一个能参与朝廷事务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自叹》一诗以感叹往昔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首句“当年言路亦逡巡”回顾了诗人当年的政治生涯,描述了他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情况。次句“白简青蒲十一人”则进一步描绘了那些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的同僚们。接下来的两句“半斥炎荒半除籍,而今无一预朝绅”则是对这一群体的命运进行了总结,他们要么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要么被革职为民,以至于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在朝廷里担任要职了。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现实的感叹,表达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正义的呼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叹》是北宋诗人任伯雨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07年前后,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任伯雨在官场屡遭排挤,仕途不顺。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节操,直言敢谏,以百姓的疾苦为己任。
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新旧两党纷争激烈。任伯雨身为旧党的一员,对王安石的改革持质疑态度,多次上疏反对新法。然而,他的意见并未得到当权者的采纳,反而因此受到打压,被贬谪到地方。这使得他对现实感到无奈和痛心。
在这种背景下,任伯雨创作了《自叹》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中借“邯郸梦”的故事,寓意人生的短暂和虚幻,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切体会。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惆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