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台
早渡鸣玉桥,竟登巴子台。
云林拥磅礴,磴道穷萦回。
古寺不足观,犹有南轩开。
浩荡横深沟,逶迤环复杯。
古人去我远,万事随尘埃。
赤穴何渺茫,青山但崔嵬。
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
乍到輙复还,石滑倦去来。
苟能厌耳目,未免劳筋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摆渡到了鸣玉桥,最后登上了巴子台。
云朵与树林汇聚在一起,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台阶上的道路曲折蜿蜒,引人入胜。
古寺并没有太多值得观看的地方,还有一间南轩房舍开着门。
有一条宽广的水沟,曲折环绕,好像一只杯子。
古人的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被埋藏在尘埃之中。
红色的洞穴已经看不见了,只有青山还在那里巍峨耸立。
虽然名声在外,但是真正的风景却让人失望;这样的感觉真是让人感到空落落的。
刚来到这个地方就要回去了,石头湿滑得让人疲倦不堪。
如果想要让眼睛和耳朵得到满足,就难免会劳累自己的筋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巴子台:指重庆市北碚区的一处旅游景点,位于嘉陵江北岸,海拔约450米,因战国时期的巴国后裔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2. 鸣玉桥:在重庆北碚区境内的一座古石桥。
3. 云林:形容云雾缭绕的山林。
4. 磅礴:气势盛大。
5. 磴道:山间石阶路。
6. 萦回:曲折环绕。
7. 南轩:指南轩书院,位于重庆北碚区,南宋学者张栻曾在此讲学。
8. 浩荡:水势浩大。
9. 逶迤:蜿蜒曲折。
10. 赤穴:古地名,位于重庆垫江县,相传是巴子的发源地。
11.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12. 闻……知……:表示听说了某件事,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3. 乍到:初次来到。
14. 复还:回来。
15. 石滑:指山路湿滑。
16. 耳目:听觉和视觉。
17. 筋骸:筋骨。
去完善
赏析
《巴子台》以冯山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巴子台的景色和历史变迁。诗人早渡鸣玉桥,登顶巴子台,展现出云雾弥漫、山路崎岖的壮观景象。古寺虽已荒废,但南轩仍得以保留,暗示着历史遗迹的厚重与沧桑。诗中描述了山水的浩荡和蜿蜒,展现了古人离世的遥远以及世事的无常。
诗人借赤穴、青山之景抒发怀念古人的情感,同时感叹未能亲眼目睹古时的繁华。“闻名不知实,此意空悠哉”表达出对历史的向往和遗憾。在短暂的逗留中,诗人表达了对巴子台的感慨和对古迹的热爱。然而,面对美景与历史,诗人感到疲倦,深知欣赏风景的同时也需付出精力,表现出生活中的矛盾与无奈。
总体而言,《巴子台》通过描绘巴子台的景色、古迹和历史变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体现出冯山独特的诗词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巴子台》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此时正是北宋中期的文治时期,政治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冯山出身书香世家,曾任职于地方和中央政府,一生清廉奉公,深受士民爱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他任职期间。
在冯山所处的时代,科举考试选拔了大量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冯山本人也是博学多才,对历史、文学、音乐等颇有研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巴子台》这首古诗描绘了巴子台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诗中,冯山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们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