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南春晓
行逢二三月,春映掌中杯。
绿久山犹浅,花寒雨未开。
谁能奈愁得,拌不上楼来。
更莫看云坐,潇湘有雁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逢二三月时,春光倒映在手中酒杯中。
青山的绿色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仍然显得较浅;花在寒冷的天气中尚未开放,雨水也未停下。
谁能够抵挡住忧愁呢?如果可以的话,或许就上不了楼了。
更不要去看天上的云彩,因为潇湘地区会有大雁飞回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溪南:指湖南省南部地区的潇水与湘水汇合处一带。
2. 春晓:春天的早晨。
3. 行逢:在路上遇到。
4. 二三月:农历二月和三月的时节,此时正值春天。
5. 春映:春天的景象倒映。
6. 掌中杯:手中的酒杯,此处借指饮酒赏景。
7. 绿久:绿色的景色长久存在。
8. 山犹浅:形容春天的山景依然显得稚嫩、不成熟。
9. 花寒:花朵在寒冷的天气中尚未开放。
10. 雨未开:指因为雨水不足,花儿还没有完全盛开。
11. 奈何:表示对事物感到无能为力的意思。
12. 愁得:因忧愁而感到无可奈何。
13. 拌上:忍受着。
14. 楼来:登上高楼。
15. 更莫:不要。
16. 看云坐:坐在高处看云卷云舒的景致。
17. 潇湘:此处代指湖南地区。
18. 有雁回: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过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以行走在山野之间,感受春天的气息为出发点,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融入诗中。“行逢二三月,春映掌中杯”,描写的是在旅途中遇见春天,手掌中的酒杯倒映出春天的美景,感受到春意盎然。接下来,“绿久山犹浅,花寒雨未开”,诗人观察到春天的色彩:绿意盎然的山脉,花朵在春雨滋润下更加娇艳。然而,尽管春天如此美好,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忧虑和无奈。他发出感叹:“谁能奈愁得,拌不上楼来。”意思是,谁能忍受这忧愁?让我无法登上高楼。这种情绪在“更莫看云坐,潇湘有雁回”中得到深化,诗人建议人们不要抬头去看天上的云朵,因为那里只有大雁返回的身影,寄托着思乡之情。整首诗以景物描绘为主,情感抒发为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以及诗人内心的忧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溪南春晓》是南宋诗人罗椅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左右,即南宋中期。在那个时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有所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
罗椅本人生活在南宋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年轻时就名扬四海。然而,在那个时代,尽管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官僚腐败、党争激烈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这使得像罗椅这样的有识之士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溪南春晓》这首诗中,罗椅通过对溪南春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对当时社会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