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陟屺寺
幽泉落窦碎琼声,疑是朝天环珮鸣。
遶寺杉松皆雨露,不应秋叶似恩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幽深的泉水在洞穴中落下,发出如打碎珠宝般的声音,仿佛是天上的仙女佩戴的玉环和玉佩发出的声响。寺庙周围的松树都受到了雨水的滋润,它们不应该在秋天的时候像其他树叶那样轻易地被风带走。
去完善
释义
"幽泉落窦碎琼声,疑是朝天环珮鸣。"注释:①幽泉:深泉。②落窦:指水流过孔洞发出的声音。③碎琼声:形容水声清脆如碎玉之声。④疑是:表示猜测的语气。⑤朝天:朝见天子的意思。⑥环珮:古代妇女佩戴的饰品。这里指玉器碰撞发出的声响。
"遶寺杉松皆雨露,不应秋叶似恩轻。"注释:①遶寺:围绕寺庙。②杉松:常绿乔木,用于营造氛围。③皆雨露:受到雨露滋润的意思。④不应:表示否定。⑤秋叶:秋天的落叶。⑥似恩轻:恩情淡薄之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陈陟屺寺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想。诗人首先通过“幽泉落窦碎琼声”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深远的氛围。接着,用“疑是朝天环珮鸣”的比喻,将寺内的泉声比作天上传来的玉佩之声,体现了寺庙的高洁和神秘。
接下来,诗人用“遶寺杉松皆雨露,不应秋叶似恩轻”来形容寺庙周边的景色。这两句诗既赞美了寺庙周围的树木在雨露滋润下生长的茂盛,又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感慨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里的“恩轻”一词暗示了诗人认为秋天的落叶不应被视为轻薄之物,而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陈陟屺寺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感悟,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陈陟屺寺》是唐代诗人曾由基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贞观年间(626-649年)。
在这段时间里,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措施,使得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由基作为一名文人雅士,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他也时常怀念家乡和亲人,特别是在远离家乡的陈陟屺寺,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在唐代初期,佛教文化非常盛行,寺庙成为人们寄托信仰、寻求精神慰藉的场所。陈陟屺寺正是这样一个地方,位于江南地区,环境清幽,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好去处。曾由基在此地游览时,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和父母,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饱含思念之情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