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常簿赣州
远游少负长卿才,晚亦乘车衣锦回。
正喜瘴溪鳄移去,又惊辽海鹤归来。
秘书入社花簪帽,宾客分司酒满杯。
莫怪一麾不辞远,吟诗要上鬰孤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年游学,才华横溢;晚年富贵,锦衣还乡。
欣喜地看到瘴气消失,鳄鱼离去;又惊喜地发现来自辽海的鹤鸟归来。
在社里担任秘书,戴上花饰的帽子;招待客人,斟满美酒的酒杯。
不要责怪我一挥而就,不辞辛劳远去;因为我想登上那座高耸的郁孤台,作诗颂扬。
去完善
释义
1. 远游:指离家远行到远方从政。
2. 长卿才: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以文才见称,此处用以赞美刘常簿的才华。
3. 晚:晚年。
4. 乘车:指乘车回乡。
5. 衣锦:穿着锦绣衣服,表示显贵。
6. 瘴溪鳄:泛指岭南地区的恶劣环境。
7. 辽海鹤:比喻有才之人隐居避世。
8. 秘书:指刘常簿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9. 入社:加入诗社。
10. 花簪帽:形容欢庆场面。
11. 宾客:指在酒席间作陪的人。
12. 分司:指官吏分别担任各自的职务。
13. 一麾:指贬谪远方。
14. 不辞远:不拒绝远离家乡。
15. 吟诗:此处指创作诗歌。
16. 鬰孤台:赣州名胜之一,位于赣江上游,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曾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描述其景色。
去完善
赏析
《挽刘常簿赣州》这首诗歌描绘了刘常簿才华横溢的一生及其英年早逝的悲剧。诗人通过对刘常簿生平的回顾,表达了对他的惋惜和怀念之情。同时,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示了刘常簿的才华和成就,以及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
首联“远游少负长卿才,晚亦乘车衣锦回”,诗人用“长卿才”来形容刘常簿的才华,暗示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而“晚亦乘车衣锦回”则描绘了刘常簿在晚年时荣归故里的情景。这一联表现了刘常簿一生中的辉煌成就,也为接下来的描写做了铺垫。
颔联“正喜瘴溪鳄移去,又惊辽海鹤归来”,诗人通过对比刘常簿生前的生活和死后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刘常簿命运的感慨。“瘴溪鳄移去”象征着刘常簿战胜困境,而“辽海鹤归来”则意味着他虽已离世,但其精神仍存在于世间。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思考,以及他对刘常簿生命的尊重。
颈联“秘书入社花簪帽,宾客分司酒满杯”,诗人通过描绘刘常簿生前的社交场景,展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秘书入社花簪帽”描绘了刘常簿在官场上的形象,而他对待宾客的热情和慷慨则体现在“宾客分司酒满杯”一句中。这一联表现了刘常簿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尾联“莫怪一麾不辞远,吟诗要上郁孤台”,诗人通过刘常簿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表达了对他品格的赞美。“莫怪一麾不辞远”说明了刘常簿对故乡的眷恋,而“吟诗要上郁孤台”则突显了他对诗歌的热爱。这一联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刘常簿的形象更加饱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刘常簿赣州》是南宋诗人释善珍所作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释善珍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刘常簿的哀悼,表达了对自己和时代的深深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善珍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州官,后因故被贬谪为僧。虽然身披袈裟,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百姓疾苦。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反映出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人生感悟。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文人墨客们却在逃避现实,沉迷于风花雪月,追求奢华的生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释善珍选择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世俗的不满,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所应有的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