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元思师

标题包含
送元思师
思师讲法华,众说积丘坟。 尝据师子座,受降千人军。 犹嫌文字传,圣域未策勋。 欲唱江南曲,试披楚塞云。 良才大蔽牛,匠者宜挥斤。 箭锋或相直,对面同一欣。 古人得解脱,乃不厌多闻。 归来阅故书,请以道眼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灼(1034年-1116年),字晦叔,号颐堂,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 王灼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思师宣讲《法华经》,众弟子争相记录积累成册。 他端坐如狮子,受人敬仰如统帅千军。 尽管如此,还觉得文字传播有限,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智慧。 于是打算教人们歌唱江南曲,尝试展示楚地的高雅之风。 有才之人应如同蓑衣遮蔽的大牛,匠人适宜挥舞斧头。 面对挑战时,双方可能立场对立,但却能相互欣赏。 古人求取解脱之道,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 如今回归阅览古籍,让我们以超凡的眼光来分辨和领悟吧。
去完善
释义
1. 思师:指送别的对象,一位法师,是法华的传人。 2. 讲法华:讲解法华经的意思。 3. 众说积丘坟: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谈论佛法,可以积累成为一座小山。 4. 尝据师子座:师子座是指法师宣讲佛法时的座位,这里用狮子来形容其威仪。 5. 受降千人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法师的讲法能够使众多信徒心悦诚服地归顺。 6. 犹嫌文字传:法师对仅仅依靠文字传播佛法表示不满。 7. 圣域:这里指的是佛教的教化之地。 8. 策勋:指记载功勋的文字或事物。 9. 欲唱江南曲:想唱一曲来自江南地区的歌曲。 10. 试披楚塞云:尝试打开楚国边塞的云雾。这里表达出想要深入探索佛教经典的愿望。 11. 良才大蔽牛:这是形容那些有良好品德和能力的人。 12. 匠者:指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13. 挥斤:挥动斧头,这里是比喻善于加工改进。 14. 箭锋或相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的观点虽然不同,但目标一致。 15. 对面同一欣:大家面对面交流,共同欣赏彼此的高见。 16. 古人得解脱:指从佛经中学到解脱之法。 17. 不厌多闻:意思是听得多了解得多就不会产生厌倦。 18. 归来阅故书:回到故乡阅读经典书籍。 19. 以道眼分:用洞察一切的慧眼看清楚事物的真实面目。
去完善
赏析
《送元思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听闻元思师的佛法讲解后的感悟与思考。首先描述了元思师在讲法时的盛况,“众说积丘坟”形象地表现了听众的热烈反响。诗人盛赞元思师高深的佛学修养和非凡的领导才能,以“师子座”和“受降千人军”来喻示其在僧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元思师仍然认为口头和文字的传授都难以完全表达出佛学的真义,并为此深感遗憾。接着,诗人通过比较江南曲与楚塞云,表达了佛法的不同表现方式和适用环境。然后,诗人又以匠者的技艺比喻佛家智慧和元思师的身份地位。最后,诗人强调了佛法中解脱的道理,以及对于博学多才的追求。总的来说,本诗通过对元思师的赞美和对佛学的深刻领悟,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的独到见解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元思师》是南宋诗人王灼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1190年),当时王灼因反对秦桧而被贬谪,流寓于成都。 在这段时间里,王灼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地方,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蜀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元思师。他们共同探讨学问,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然而,时光荏苒,朋友即将离去,王灼写下了这首送别诗,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许多士人志士纷纷投入抗金斗争,希望重整河山,恢复中原。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有志者往往被排挤打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灼的诗作充满了悲壮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