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茂枯林集句题东坡画像
秀毓峨嵋德望高,风流元是玉堂豪。冥鸿匹对天边鹄,痴虎精神颊上毫。生气百年存大节,哀歌九些续馀骚。紫云饭饱秋堂寂,一穗炉熏对和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峨嵋山的秀丽孕育出了高尚品德,风华流光合乎翰林之豪爽。犹如天空中比肩的天鹅,展现出磅礴的精神风貌。经历了百世沧桑,犹存豪情壮志;吟唱哀伤之歌,延续《离骚》之意境。在秋天宁静的客厅里,用紫云烟薰赏景,正如魏晋时期文人那般超然物外。
去完善
释义
1. 峨嵋:即四川的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里代指苏东坡所在的四川地区。
2. 元是:原是,原本就是。
3. 玉堂:指翰林院,代指文学界或文人的雅称。
4. 匹对:匹配,相对。
5. 天边鹄:即天鹅,代指苏东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地位。
6. 痴虎:形容苏东坡刚直不阿的性格。
7. 颊上毫:指脸上的皱纹,这里是说苏东坡的生活艰辛。
8. 九些:即《九歌》,屈原的作品之一,这里代指苏东坡的诗歌。
9. 紫云:指紫色云彩,古人认为紫色象征吉祥和高贵,这里代指苏东坡的高尚品质。
10. 和陶:指陶渊明的诗,这里代指苏东坡的诗歌风格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跋茂枯林集句题东坡画像”,诗人朱晞颜以苏东坡的画像为主题进行创作。首联通过描绘峨眉山的秀丽风光来象征苏东坡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道德声望。颔联赞美了苏东坡的风采和风流倜傥的气质,他才华横溢,堪比玉堂中的珍奇宝物。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苏东坡比作高空飞翔的鸿鹄和匹敌天上的苍鹄,他的精神和才华犹如颊上的毫毛一般独特而生动。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认为他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同时,他以哀歌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国忧民情怀,延续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最后,作者在诗中想象与苏东坡共同进餐、欣赏书法的情景,流露出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情感饱满,笔触细腻,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跋茂枯林集句题东坡画像》是朱晞颜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正值朱晞颜辞官回乡后的时期。
在当时的背景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朝,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然而,朱晞颜在此前担任官员期间,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朱元璋,被贬谪回乡。在这段人生际遇中,他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心的复杂。
此外,朱晞颜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苏轼作为宋朝的著名文人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影响力深远。朱晞颜在欣赏和赞美苏轼的同时,也对他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产生了共鸣。因此,他以苏轼的画像为引,通过集句的方式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