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
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次整理纸张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一包花瓣,在纸的背后还细心地记录了辛弃疾的一首词“更能消几番风雨”。这是在北京悯忠寺的海棠花,作于戊辰年的春天。看到这情景不禁让我感慨万分,有了创作的灵感。
人事无常,但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花香的记忆。那似梦如烟的时光,海棠花在枝头绽放已有十年了。虽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花朵依然美丽动人。不要责怪命运的摧残,即便凋零了,她的生命依旧如此灿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戊辰:指清道光八年(1828)。
2. 悯忠寺: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
3. 香魂:这里指花的香气。
4. 风痕雨点:指花朵经风吹雨打后的痕迹。
5. 斓斑:色彩错杂貌。
6. 怜他:可怜它,即怜惜花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一包花瓣,想起当年在京师悯忠寺的所见所闻,于是写下这首《减字木兰花》。
首句"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描绘了人世的无常和无奈,仿佛是天意使然,这包花瓣得以留存,让人感叹不已。接下来的"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则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那枝头上的花儿已经度过了十年的光阴,让人恍若隔世。
紧接着的"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是对往事的回忆,曾经的千里相隔,如今都已化作风吹雨打后的斑驳痕迹。最后的"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则是诗人对落花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们依然逃不过凋落的命运。
整首词以花喻人,抒发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常之叹,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偶检丛纸中》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首词。此词的创作时间为清道光元年(1821年)左右,正值清朝中叶,国家积贫积弱,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
当时,龚自珍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士大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意,官场生涯亦颇为坎坷。然而,正是这些人生的磨难,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文学创作上,他主张“文章合时而著”,强调文学作品要关注现实、关心民生,并提倡创新求变。
在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清朝正处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一方面,封建制度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龚自珍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生和社会,形成了独特的诗风文采。这首词正是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重要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