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纯净的天空一片漆黑。再加上那风吹雨打的日子,烦恼犹如织物般交织着。我这一生中见过的东西很多,但最值得信赖的是这百尺高的大楼。在浩渺的江面上,可以看到那千岩万壑的秋天景色。我这个白发苍苍的书生感叹不已,流下了眼泪。这些忧伤并不像古代文人那样只为国家大事而哭,而是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无尽的遗憾。回顾过去的时光,一切都已经无影无踪。
年轻时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可以掌握一切。时至今日,青春的繁华已经逝去,心中只剩下萧瑟之感。常常怨恨现在的世人缺乏创新精神,总是提起南朝那些狂妄的人。他们戴着破旧的帽子,年复一年地谈论过去的事情。如果在赏菊花的时候辜负了美酒,恐怕连菊花都会嘲笑我们的孤独和寂寞。大雁飞向北方,太阳渐渐落下。

去完善
释义
1. 湛湛:深沉的样子。
2. 更那堪:何况又加上。
3. 平生素志四海:往日的抱负在广大的世界。
4. 浩荡:广阔辽远的样子。
5. 千崖:众多的山岩。
6. 春华落尽:比喻时间流逝。
7. 怀萧瑟:心怀惆怅。
8. 新意少:创新的思想少。
9. 爱说南朝狂客:喜欢谈论南朝的文人雅士。
10. 把破帽:指戴破帽子的人。
11. 年年拈出:每年都拿出来议论。
12. 对黄花孤负酒:对着菊花辜负了美酒。
13. 怕黄花、也笑人岑寂:担心菊花也会嘲笑人的孤独。
14. 鸿北去:大雁向北飞去。
15. 日西匿:太阳向西边落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贺新郎·九日”,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感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心情。开篇描述了黑色的天空和风雨交加的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尽的忧愁。接着,作者通过高楼远眺,看到壮丽的山河,却又因为满头白发、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无奈。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白发书生在神州大地上留下的泪水,这种悲伤并不像古人所说的牛山滴那样无病呻吟,而是真实的情感抒发。
下阙中,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壮志凌云的豪情,但如今却已风华不再,只剩下满腹的寒意与落寞。对于世人总是谈论南朝狂客的行为,作者表示惋惜,并认为这是对才华的一种浪费。同时,作者担心如果自己错过了这重阳节的黄菊佳酿,恐怕连黄菊也会嘲笑他的孤独。结尾处,鸿雁北飞,太阳西沉,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奈与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新郎·九日》是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刘克庄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南宋中期,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交。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政治腐朽,民生疾苦,战争频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特殊时期,刘克庄作为一位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文人,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既有对朝廷腐败的揭露,也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更有对英勇抗金的爱国志士的赞美。在《贺新郎·九日》一词中,他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与此同时,刘克庄本人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三次被任命为官员,但都因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而被贬谪。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更为深刻,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