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亭台

标题包含
亭台
雕楹累栋架崔嵬,院宇生烟次第开。为向西窗添月色, 岂辞南海取花栽。意将画地成幽沼,势拟驱山近小台。 清境渐深官转重,春时长是别人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秦韬玉,字文华,生卒年不详,唐代长安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担任过官员。在科举考试中,秦韬玉的成绩并不出众,但他却因受到权臣的青睐而得以进入朝廷担任官员。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查看更多
asakurayun
去完善

译文
精雕细琢的高大建筑层层叠叠,烟雾弥漫的院落次第开放。为了增添西窗的月光,我不辞辛劳从南海移植花卉。意图在画布上描绘出宁静的池塘,气势磅礴的山丘靠近小亭。这里的环境越来越清幽,官职也逐渐重要起来,春天时总有他人前来拜访。
asakurayun
去完善
释义
1. 亭台:这里指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亭子和楼台。 2. 秦韬玉:唐代诗人。 3. 雕楹累栋:形容建筑物精美华丽,雕刻精美的柱子与梁木相连。 4. 崔嵬:形容山势险峻。 5. 院宇生烟:形容院子里的树木花草在微风中产生烟雾般的效果。 6. 西窗:指建筑的西侧窗户,通常在晚上日落时分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7. 南海:古代对南方海外的泛称,这里是比喻远处的花卉来源地。 8. 花栽:从远方移植过来的花卉植物。 9. 画地成幽沼:描绘园林景色的一种方式,即用绘画的方式把地面设计成曲折的池塘和小溪。 10. 驱山近小台:用绘画的方式把山峰描绘得离楼阁更近一些。 11. 清境渐深:描述园林景色的变化,从最初的清晰到越来越深远。 12. 官转重:形容官员地位的提升。 13. 春时长是别人来:春天的时候经常会有其他客人来访。
asakurayun
去完善
赏析
《亭台》是一首描绘古代园林建筑的诗歌,通过对亭台、楼阁、院宇等元素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建筑的精妙构思和独特审美。 首联“雕楹累栋架崔嵬,院宇生烟次第开”描绘了亭台的壮丽景象:雕梁画栋的高大建筑,烟雾缭绕的院落,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座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之中。 颔联“为向西窗添月色,岂辞南海取花栽”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为了增添西窗的美景,不惜从遥远的南海移植鲜花,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颈联“意将画地成幽沼,势拟驱山近小台”则描述了诗人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幽深邃的意境。 尾联“清境渐深官转重,春时长是别人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尽管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仍希望逃离繁重的公务,回归自然,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整首诗歌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且富有诗意的园林画卷,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asakurayun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亭台》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杰作,创作于唐朝末年,大致在公元870年前后。这段时间正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局势错综复杂,战乱频繁。 秦韬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曾官至尚书郎。然而在他创作这首《亭台》的时候,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他自己也因宦途坎坷,备受排挤,心灰意冷。在这种背景下,他寄情山水,以抒发心中的感慨和无奈。 唐朝末年的时代背景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重要元素。当时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黑暗腐败。此外,民间疾苦也愈发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些都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他得以通过描绘亭台来反映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asakurayun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