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其一
潮平烟敛月明高,霁宇涵空见羽毛。
我自无能君了了,樯杆独倚调离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潮水平静烟雾消散月色明亮,雨后天空开阔可见飞鸟。
我实在没有能力理解这一切,只能独自依靠船舷吟咏离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潮平:即潮水上涨且平静的景象。
2. 烟敛:指烟雾收敛消散。
3. 月明高:形容月光明亮清澈。
4. 霁宇:雨后天晴的天空。
5. 涵空:指天空宽广无垠。
6. 羽毛:这里指鸟儿振翅飞行的景象。
7. 我自无能:作者自我评价才能不足。
8. 君了了:指友人或者他人有了解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9. 樯杆:指船上的桅杆。
10. 独倚:独自倚靠。
11. 调离骚:借指抒发情感,寄托愁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江上夜景:潮水平静,烟雾散去,月光皎洁明亮,天空如洗。诗人独自倚靠在船桅杆上,放眼望去,只见飞鸟掠过天际,如同仙人的羽毛在空中翩翩起舞。
“我自无能君了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疏学浅的自嘲和谦逊,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美。诗人在此情境下,面对浩渺的江景和壮观的天象,感受到了自己在这宽广世界中的渺小无力。然而,他却能够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世界,足见其襟怀之宽阔。
“樯杆独倚调离骚”则形象地展示了诗人此刻的心境。诗人以孤独的姿态站立在船桅杆上,仿佛在凝望遥远星空,聆听天外之音。他不禁想起了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对方当年同样站在江畔,弹奏着一曲离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今,诗人在此情景下,也试着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忧虑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杂兴 其一》的作者是宋朝的赵崇鉘。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文人墨客们的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这一时期的文人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强调家国情怀。因此,诗歌创作在这个时期非常活跃,内容多涉及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历史人物等。
赵崇鉘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在他的这首《杂兴 其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和对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