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
茫茫世事等浮萍,愁绪方浓醉又醒。
日月双飞天不老,干戈百战地常腥。
此时弓马多秦戍,何日衣冠见汉庭。
宇宙西风愁不尽,谁家门巷草青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熙攘的世界里,我们都如浮萍般随波逐流。烦恼和忧愁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在美酒和睡眠中寻求短暂的解脱。
时光荏苒,日月交替,世界却依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无数的英勇将士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而和平却依然遥遥无期。
到处都是行伍之中的勇士,他们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然而西风瑟瑟,满是苍凉,无尽的思念在广袤的宇宙中回响。
试问何时我们才能看到熟悉的门庭,周围绿意盎然、草长莺飞呢?
去完善
释义
《世事》彭秋宇注释如下:
1. 茫茫世事等浮萍:指世间万事纷繁复杂,犹如漂浮不定的浮萍。茫茫,形容广阔无边。
2. 愁绪方浓醉又醒:忧愁的情绪刚刚变得浓郁,借酒消愁却又在清醒中感受到无尽的忧虑。
3. 日月双飞天不老:太阳和月亮轮番照耀天空,永不衰老。
4. 干戈百战地常腥:战争频发的地方总是弥漫着血腥的气息。干戈,兵器,此处代指战争。
5. 此时弓马多秦戍:如今士兵们多在秦国戍守边疆。弓马,弓箭和马匹,这里指士兵。
6. 何日衣冠见汉庭:不知何时才能见到汉室的宫廷礼仪。衣冠,指士人,这里也指代礼仪。
7. 宇宙西风愁不尽:整个宇宙似乎都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之中。
8. 谁家门巷草青青:谁能在家门前的巷子看到绿意盎然的草木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世事的变幻无常,诗人以“茫茫世事等浮萍”起笔,形象地比喻了世事的无常与不确定性,犹如水面上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法把握。而在这无尽的愁绪之中,人们只能借酒消愁,却又在醉醒之间感受着生活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以日月不老的永恒对比战争的残酷,表现出战争给大地带来的痛苦和哀伤。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紧接着的“此时弓马多秦戍,何日衣冠见汉庭”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于收复失地的期盼。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最后一句的“宇宙西风愁不尽,谁家门巷草青青”则是诗人对宇宙浩渺的感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无尽哀愁。尽管宇宙广阔无垠,但人类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却是永恒的主题。这最后的疑问,既是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也是对和平与希望的深深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世事》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彭秋宇之手,大约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此时正值清朝鼎盛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社会的稳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民族矛盾、官场腐败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家和社会。
彭秋宇作为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诗人,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他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对官场的虚伪和黑暗有着深刻的体验。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世事》这首诗中,彭秋宇以“世事如梦”为主题,通过对梦境的描绘,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虚伪。他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读者深感震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