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仲彝仲彝留三衢久不归省因以箴之
别君三见鴈南飞,梦里相逢觉又非。
书去不知何日到,人来先问几时归。
正堪镫火亲书卷,莫遣尘埃染客衣。
二老倚门知已久,交情于此亦依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送别友人,已是三度目送南飞的鸿雁。梦中相聚,醒来却又觉得虚幻。书信传递,不知何时能到对方手中。等待故人归来,首先关心的是具体日期。正适合在明亮的灯火下研读诗书,不要让旅途的风尘沾染旅者的衣衫。老人家们倚门盼儿望女,思念之情可见一斑。而我们的友情也在这期待中显得愈发深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给...寄信。这里是诗的题目,表示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王仲彝的人的。
2. 王仲彝:人名,这里指的是诗人所要寄信的对象。
3. 三衢: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市一带。
4. 不归省:不回到家乡探亲。省,指回家乡看望父母或其他亲属。
5. 因以箴之:因此用这封信来提醒他。箴,劝告、提醒的意思。
6. 雁南飞:大雁向南飞行,此处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7. 梦里相逢觉又非:在梦中与故人相见,醒来却发现并非如此。
8. 书去:书信离去,指诗人寄出的信。
9. 人来:有人来访,这里指王仲彝的回信。
10. 镫火:灯火,此处指在灯光下读书。
11. 亲书卷:亲近书籍,指认真读书。
12. 莫遣尘埃染客衣:不要让灰尘沾染到客人的衣服,这里指要照顾好客人。
13. 二老:指诗人的父母。
14. 倚门知已久:倚靠在门口等待,形容父母期盼孩子回家的急切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季节变换、书信往来和亲情依恋的描述,诗人传达了离别之苦和对友情的珍视。其中“梦里相逢觉又非”表现了诗人对梦境中与友人相聚的向往以及现实中未能如愿的失落感;“正堪镫火亲书卷,莫遣尘埃染客衣”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在外求学独立生活的关切和鼓励。整首诗情感真挚,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和友人间深厚的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王仲彝仲彝留三衢久不归省因以箴之》,作者为宋朝诗人高翥。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可以从诗中推测大致时间为南宋中晚期。
在创作此诗时,高翥正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时期,北方被金人侵占,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权较为稳固。然而,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二是南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隐逸山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高翥是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诗作多表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向好友王仲彝劝诫,希望他能早日回到家乡探望亲人,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岁月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