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判官
三岁莲华幕,何曾仕者同。
开墙通野客,分树借江鸿。
与世如无味,于民自有功。
神仙今已近,不畏引帆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岁的莲花已经开满枝头,谁能和当官的人一样享受它呢?打开院墙接纳原野上的来客,分享树木间的空间给江面上的鸿雁。我与世无争如同平凡的生活一般无味,但我的存在对民众却有很大的贡献。如今我已接近神仙之境,不怕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和挑战。
去完善
释义
1. 三岁:这里指三年。
2. 莲华幕:莲花形的帷幕,这里指官署。
3. 仕者:官员。
4. 开墙:打开墙壁,这里指敞开大门。
5. 野客:山野之人,这里指农民或普通百姓。
6. 分树:分享树木,这里指让渡资源。
7. 江鸿:江边的大雁,这里代指远方的使者。
8. 于民:对人民。
9. 有功:有贡献。
10. 神仙:这里指精神寄托,理想境界。
11. 引帆风:推动船帆的风,这里指克服困难。
去完善
赏析
赵师秀的《送赵判官》是写给一位名叫赵判官的朋友的诗。诗中表达了他与这位朋友深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这首诗以“三岁莲华幕,何曾仕者同”开篇,暗示了赵判官任职时间之长以及与一般官员的不同之处。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赵判官的生活场景和心态,进一步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为民服务的决心。最后两句“神仙今已近,不畏引帆风”,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顺利前行,成就一番事业。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赵判官》是南宋著名诗人赵师秀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赵师秀(1170-1219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赵雍,曾任尚书郎。赵师秀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南宋时期,历经了南宋初期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南宋中期社会的繁荣稳定。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赵师秀以诗歌为武器,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送赵判官》这首诗的创作源于赵师秀送别友人赵判官的情景。诗人在送别之际,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与友人惜别的心情。同时,诗人还借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诗展示了赵师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成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