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赋
篝灯读易听更残,微雨萧萧独闭关。
治世岂无谋可献,书生从古命多寒。
数茎须为忧时白,一点心犹报国丹。
未肯轩裳便尘土,此身翻恐误儒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烛光下研读《易经》,聆听报时的钟声接近终点,外面下着微微细雨,四周寂静无人。治理国家怎能没有我的建议和谋略呢?但自古以来,书生的命运多是寒微的。我为忧虑国家大事而愁白了胡须,我那颗赤诚的心依旧在为祖国效忠。我不想轻易地放弃我的理想与抱负,投身官场,却又担忧辜负了我这个儒士的身份。
去完善
释义
《漫赋》是元朝诗人陈必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治世下仍然关注国家命运的忧国之情。下面是该诗的部分词语注解:
1. 篝灯:点燃油灯。这里指在夜里读书。
2. 易: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
3. 更残:指夜深时分。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残,剩下,指夜将尽。
4. 微雨:细雨。微,轻微。
5. 萧萧:形容风雨声。
6. 关:关闭门户。这里指独处。
7. 治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代。
8. 谋:计策,建议。
9. 书生:指文人。
10. 古:自古以来。
11. 命多寒:命运多舛,表示生活艰难。
12. 数茎须为忧时白:忧虑时局使得胡须变白。数茎,几根;忧时,关心时事。
13. 丹:红色。这里比喻忠心报国的心。
14. 轩裳:轩车、衣裳,代指荣华富贵。
15. 尘土:比喻庸俗的生活。
16. 翻恐:反而害怕。
17. 误儒冠:辜负了儒生的期望。儒冠,儒士的帽子,借指儒生。
去完善
赏析
《漫赋》是南宋诗人陈必复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首句“篝灯读易听更残”,通过描绘诗人在油灯下研读《易经》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紧接着的“微雨萧萧独闭关”则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孤独的氛围之中,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挣扎。
第二联“治世岂无谋可献,书生从古命多寒”,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多舛的感慨。在诗人看来,既然身处太平盛世,为何仍无法为国分忧?自古以来,书生们的命运往往充满坎坷,这不禁使诗人感到寒心。
第三联“数茎须为忧时白,一点心犹报国丹”,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绘,强调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他忧心忡忡,以至于胡须都为之变白;然而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仍然炽热如丹。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尾联“未肯轩裳便尘土,此身翻恐误儒冠”,表明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认为,如果因为贪图名利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将是对儒家精神的极大侮辱。因此,他宁愿坚守信念,也不肯为了荣华富贵而出卖自己的良知。
总的来说,《漫赋》表现了陈必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和崇高精神。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漫赋》是南宋诗人陈必复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189年至1206年间。
在这个时期,陈必复经历了从年轻到中年的人生阶段。他在早年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成为当时知名的文人。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不满,从而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南宋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生活困苦,官僚腐败严重。这些时代背景为陈必复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通过描绘自己的遭遇和对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朝廷无能的痛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才能未被赏识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漫赋》这首诗中,陈必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以此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他用自然界的美好景象来反衬人间的丑陋,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