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
夏半余寒在,新秧绿未齐。
僧归知有寺,水尽觉无溪。
疏径风行箨,空庭鸟篆泥。
东郊有幽致,小暇一扶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天已经过去一半,但仍有残余的寒意。新的秧苗刚刚生长出来,绿色的嫩芽还未完全展开。
看到远去的僧人,我知道附近必有寺庙。水流到这里就消失了,我猜应该没有小溪了。
小路两旁的竹子在风中摇曳,空寂的庭院里鸟儿在地面上留下了爪痕。
东边的郊外有股宁静的氛围,趁着空闲时间,我撑着手杖去走走。
去完善
释义
1. 夏半:指夏季过了一半,这里指的是初夏时分。
2. 新秧:指刚刚插下不久的秧苗。
3. 绿未齐:绿色尚未整齐,意指秧苗长势不一。
4. 僧归:指僧人归来。
5. 知有寺:知道附近有寺庙。
6. 水尽:水流尽头。
7. 觉无溪:感觉不到小溪的存在。
8. 疏径:稀疏的小路。
9. 风:风吹过。
10. 箨(tuò):竹笋外壳,这里指竹笋。
11. 空庭:空旷的庭院。
12. 鸟篆泥:鸟在地上行走留下的痕迹。
13. 东郊:城东郊外。
14. 幽致:清幽的环境。
15. 小暇:短暂闲暇。
16. 一扶藜:拄着藜草制作的手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作者在郊区漫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首联“夏半余寒在,新秧绿未齐”,表现了夏天来临时的凉爽天气和刚插下秧苗的绿色景象。颔联“僧归知有寺,水尽觉无溪”,写到了远处寺庙的僧人归来,以及流水已尽的溪流情况,表现了诗人善于观察细节的能力。颈联“疏径风行箨,空庭鸟篆泥”,描述了风中竹叶飘落的稀疏小路和鸟儿在庭院里留下的脚印,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尾联“东郊有幽致,小暇一扶藜”,以郊外宁静的氛围作为收尾,暗示了诗人在这美好的景致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与闲暇时刻的乐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郊行》是南宋诗人陈必复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陈必复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首诗中,陈必复并未涉及这些战乱和纷争,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陈必复是南宋的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苏轼、陆游等前辈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郊外春日的美好景象,如绿草如茵、花团锦簇、蝴蝶翩翩等,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