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效东坡用韵
底事京尘踏软红,又随征棹过吴松。
人家半在桑柘住,春水忽迷芦苇丛。
赤蟹白鱼今稍稍,红樱紫笋已匆匆。
船窗尽日看山色,多少好山供眼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在繁华的京城尘土间,跟着我的征船再次经过吴松。
沿途大半都是桑树和枣树的住处,春天的水流在芦苇丛中若隐若现。
美味的河鲜如赤蟹和白鱼随处可见,而樱花和紫笋也在不经意间匆匆开放。
在船上整天都能看到美丽的山景,有多少美景映入眼帘让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释义
1. 底事:何事,为何。
2. 京尘:指京城中的纷扰尘俗。
3. 踏软红:行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上。
4. 征棹:远行的船只。
5. 吴松:指江苏苏州一带的松江。
6. 桑柘:桑树和柘树,这里用来形容乡村景色。
7. 春水:春天的河水。
8. 芦苇丛:芦苇形成的茂密草丛。
9. 赤蟹:红色的螃蟹。
10. 白鱼:白色的鱼类。
11. 红樱:红色的樱花。
12. 紫笋:紫色的竹笋。
13. 船窗:船上的窗户。
14. 看山色:欣赏山景。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陈必复游历江上之作,诗人描绘了春江景色,表达了悠然自得的心境。首联描述了诗人离开繁华的京都,乘船溯游,经过苏州一带的景象。次联通过描绘两岸的桑树、竹林和春天的江水、芦苇丛,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接下来,三联提及赤蟹和白鱼等河鲜的美味,以及红樱和紫笋等时令蔬果,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江南风味。末联则以陶醉于山水之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以及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舟中效东坡用韵》是宋代诗人陈必复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必复正经历着人生的动荡和磨难。当时正值金兵南侵,国家局势危急,百姓生活困苦。作为南宋士人,陈必复怀揣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渴望为国家出一份力,但又无奈地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选择了效仿苏东坡,以诗词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陈必复借用苏东坡的诗词风格,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在诗中描绘了舟行江上的情景,表达了人生如舟、随波逐流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