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梅花
已消残雪豆稭灰,斜压疏篱一半开。
虽我故园无分看,问渠春色几时来。
冷香渐欲薰时梦,落蕊朊能砌韵台。
定复水边多屐齿,试令长鬣视苍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一夜的飘雪,草木皆白,仅剩一半的灰烬压在稀疏的篱笆上。虽然我不能回到故乡去欣赏这美景,但我依然想知道春天的景色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寒冷的香气逐渐渗入梦境,落花堆积在诗意的小径上。那些热衷于探寻春天足迹的人们,一定要在水边看到更多的足迹,看看那厚厚的青苔,他们将会发现早春的秘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已消残雪豆稭灰:豆秸,即豆梗,这里代指稻谷等农作物;消残雪,形容残雪消融的景象。
2. 斜压疏篱一半开:疏篱,稀疏的竹篱,这里形容梅花的开放程度。
3. 虽我故园无分看:故园,故乡;无分看,无法欣赏。
4. 问渠春色几时来:渠,代词,指代梅花;春色,春天花朵绽放的美景。
5. 冷香渐欲薰时梦:冷香,形容梅花清幽的香气;薰时梦,熏陶着梦境。
6. 落蕊朊能砌韵台:落蕊,落下的花瓣;朊,通“软”;砌韵台,堆砌起富有韵律感的平台。
7. 定复水边多屐齿:定复,定将;水边,河边;屐齿,木屐底部凸起的部位,这里代指踏青的人们。
8. 试令长鬣视苍苔:长鬣,形容长长的鬃毛,这里借指梅花;苍苔,青苔。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窗外的梅花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希望早日归乡的渴望。起首两句描绘了梅花在寒冬中盛开的美景,虽然诗人身处异乡,但心中仍然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四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全诗以梅花为引子,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盼。这种情感通过梅花的形象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窗外梅花》是南宋诗人卢襄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这一年,正值金兵南下侵扰南宋边境,中原百姓生活困苦的时期。
卢襄在这期间,因担忧国家局势而常常夜不能寐,只好借观察窗外的梅花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看到寒梅独自在严寒中盛开,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不禁感叹道:“一枝独坐水边亭,雪后风前只欠青。”这是对梅花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民众苦难生活的关心。
另外,这一时期的卢襄虽远离朝堂,但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多次上疏陈述北伐恢复失地的重要性,并建议皇上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远见卓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的这首《窗外梅花》,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寄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