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丫头岩

标题包含
丫头岩
烟雨斑斓石藓春,坠云谁梦宝花颦。 行人总被虚名误,到得倾城又误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雨洒落在五彩斑斓的石苔上,是谁在梦境中摇曳生姿如花儿般微笑。世间的人们总是被虚幻的名声所误导,到最后赢得一切时却又往往错失了真正重要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斑斓:色彩错杂或花纹繁复的样子。这里是形容烟雨中的景色如同斑斓的色彩交织在一起。 2. 石藓:一种苔藓植物,常见于石头上。这里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3. 坠云:指云雾低垂的景象。这里用来形容云彩仿佛要从天空坠落下来。 4. 宝花颦:宝花是指珍贵的花朵;颦是皱眉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珍贵的花朵也显得忧愁。 5. 行人:这里指过往的游人。 6. 虚名:不真实的名声。这里用来讽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7. 倾城:原意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可以使全城的人都为之倾倒。这里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丫头岩》是南宋诗人赵崇鉘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丫头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世事无常、人生虚名的感慨。 首句“烟雨斑斓石藓春”描绘了春日里烟雨蒙蒙、岩石上苔藓斑驳的景象。这一景象既有春天的生机,又带有烟雨笼罩的神秘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而优美的氛围。 第二句“坠云谁梦宝花颦”,诗人以“坠云”比喻丫头岩的形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岩石高耸入云的气势。同时,诗人用“宝花颦”来比喻丫头的美丽容颜,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青春的留恋。 第三句“行人总被虚名误”,诗人借“行人”之口,表达了对世间名利纷争的不满。他认为人们往往为了追求虚名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这种行为无疑是误入歧途。 最后一句“到得倾城又误人”,诗人通过“倾城”来形容丫头的美丽,暗示了她可能因为美貌而受到世人关注。然而,这种关注未必是福,反而可能导致她陷入纷争和困扰,从而影响到她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丫头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世态人生的感慨。他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被虚名所累,以免误人误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丫头岩》是南宋末年诗人赵崇鉘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79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权风雨飘摇、金兵入侵之际。 在创作《丫头岩》时,赵崇鉘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位进士,但在金兵入侵后,他毅然放弃功名,投身于抗金事业。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情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这个时代,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金兵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赵崇鉘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众心声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