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敲击石头才能产生火花,如果不敲击的话原本不会有烟。人们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不学习就无法了解世界。
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努力实践,别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比我更优秀。青春时光应该早早作为,怎么能够一直年轻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这两句比喻通过学习才能获取知识,如果不学习,就像石头没有被敲击一样,是无法产生知识的。这里的“元无烟”指的是石头本身并没有火焰,只有通过敲击才能产生火花。
2.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这两句强调只有通过学习,人们才能懂得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明白事物的规律。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3.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这两句表示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努力,别人的成功并不能代替自己的努力。这里的“他得非我贤”意味着别人的成功并不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4.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这两句指出年轻人应该珍惜时间,尽早努力,因为青春是短暂的,不能一直拥有。这里的“长少年”指的是永远保持年轻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古诗,通过石头与火的比喻,表达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一句,意味着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和智慧;而“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则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是人生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经之路。
接下来的诗句,“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表示生活中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他人的帮助只是外在的条件,真正的成功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最后两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则鼓励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及早地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的价值所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学》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古体诗,全诗如下:“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出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勉励,寓意只有经过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诗大约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此时的孟郊正处于科举考试失利后的困顿时期,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坚持求取功名,践行“学而优则仕”的士人信仰。同时间,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导致士人群体对于从政的热情低落,而此时的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孟郊的诗作《劝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