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
圣皇神武志规恢,南国胡为贡未来。
铜柱地荒云隔断,珠崖天圣鴈飞回。
秋风曾见秦师出,晓日今闻汉诏哀。
中国有人终慕化,且看万象乐春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伟大的皇帝英明有智慧,想要恢复古代的规矩,但是南方的国家为什么把未来的贡品送来了呢?铜柱在荒凉的地方被云雾阻隔,而珠崖则是圣人所栖息之地。曾经看到过秦国的军队在秋天出征,而现在又听到了汉朝悲哀的诏令。中国总是有一些人期望着教化,让我们看看万象更新、乐享春天的情景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南征:代指皇帝对南方的领土或政权的主权。
2. 彭秋宇:作者名,生平不详。
3. 圣皇:皇帝的美称,这里指某位皇帝。
4. 神武:勇猛威武。
5. 规恢:计划恢复。
6. 贡未至:指进贡没有到来。
7. 铜柱:古代中国对南方领土的一种象征。
8. 珠崖:汉代南海郡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海南省。
9. 雁飞回:大雁南飞,喻指归顺。
10. 秋风:借用典故,此处指战争。
11. 秦师:秦国军队。
12. 晓日:拂晓的太阳,象征皇帝旨意。
13. 汉诏:汉代皇帝的诏书。
14. 哀:表达对南方地区的忧虑。
15. 中国:指中原地区。
16. 慕化:仰慕归化。
17. 万象:泛指一切事物。
18. 春台:春天里登台游乐。
去完善
赏析
《南征》这首诗描绘了皇帝神圣的军队力量,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诗人以“南国”和“胡为贡未来”表达了南方地区的繁荣景象,以及当地人民对皇帝的忠诚。同时,诗中的“铜柱地荒云隔断,珠崖天圣雁飞回”表现了国家疆土辽阔,政权稳固,国泰民安。
诗人通过“秋风曾见秦师出,晓日今闻汉诏哀”回顾了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中国有人终慕化,且看万象乐春台”传达了诗人对中国未来的信心,相信国家必将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整首诗以豪迈的气势,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未来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征》是唐代诗人彭秋宇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战火连天,百姓疾苦。彭秋宇作为一介书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一年里,彭秋宇因战乱与家人离散,生活困苦。他在旅途中目睹了战乱的破坏,感受到了民众的痛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和民众疾苦,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导致国力日衰。而安史之乱更是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彭秋宇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的前途和民众的命运深感担忧,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促使他拿起笔来,用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