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舂歌
机舂结草溪之唇,翳桑古柳联清阴。
无人认得东流水,如此妙旨谁知音。
碧渠走峻琉璃滑,鸣瀑怒卷波澜阔。
飞轮转拨无已时,试问此机是谁发。
此机欲见妙无形,此机那复声可闻。
自从清浊未高下,直至而今无暂停。
上有茅斋人静止,日用变化心如水。
斋名果育定何如,为言只此机舂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机器在溪流边利用水力舂米,桑树遮荫带来清凉。
没有人能认出这水流,这样的美景知音难觅。
绿渠陡峭如同琉璃般光滑,瀑布轰鸣掀起宽阔的水面。
水轮持续转动不知疲倦,请问是谁启动了它?
这个机器展示了无形的奥妙,它的声音难以听闻。
从它出现至今从未停止运转,无论清浊都一视同仁。
茅屋之上有人静思,他心中的变化如水般平静。
他的斋室名字到底如何诠释,请告诉我这就是水力舂米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机舂歌》:宋末元初诗人钱时的诗作。
1. 机舂:利用水力驱动石磨加工谷物。
2. 溪之唇:指溪水边。唇,边缘。
3. 翳桑古柳联清阴:翳桑,荫蔽桑树的地方。这里指桑树茂密。
4. 东流水:向东流淌的水流。
5. 妙旨:美妙的意境。
6. 碧渠:青绿色的渠道。
7. 琉璃滑:形容水流光滑如琉璃。
8. 鸣瀑:瀑布轰鸣的声音。
9. 波澜阔:波浪壮阔的景象。
10. 飞轮转拨无已时:飞轮,即水车轮。形容水车轮子持续旋转。
11. 此机:指引发“机舂”的水力机械。
12. 妙无形:美妙得无法用言语描述。
13. 清浊未高下:指河水清澈与浑浊的混合状态。
14. 日用变化心如水:形容主人翁的心胸如水般宽广,能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15. 斋名果育:果育斋,相传是唐代杜甫的书斋名。此处借指诗中斋堂的主人。
16. 为言只此机舂是:意思是,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就是“机舂”。
去完善
赏析
《机舂歌》是宋代诗人钱时的作品,描绘了溪边稻米加工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富含哲理,揭示出自然界和人生的奥秘。
首联以田园为背景,“机舂结草溪之唇”描写了水边稻田中稻米加工的情景,“翳桑古柳联清阴”则呈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作者将景物与自然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悠闲、和谐的氛围。
颔联通过“无人认得东流水,如此妙旨谁知音”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有限性,隐含着人生哲理。东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尽管它不断地流淌,但很少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微妙之处。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关注生活细节,从中领悟人生智慧。
颈联描绘了流水、瀑布与转动的水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大自然中的变化和运动。“碧渠走峻琉璃滑,鸣瀑怒卷波澜阔”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在沟渠、瀑布和波涛间奔流不息的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同时,作者通过对飞轮和水车的描述,暗示了生命的律动和不息。
尾联通过“上有茅斋人静止,日用变化心如水”展示了一位隐居者的内心世界。他身处静谥的环境,心如止水,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种境界与“机舂”主题相契合,表明人们在劳作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妙与和谐。
总的来说,《机舂歌》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寓意的诗,借助自然景观揭示人生哲理,引导人们关注生活细节,学会欣赏和理解生活中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机舂歌》是宋代诗人钱时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97年。这一年,钱时正面临着南宋时期激烈的党争和社会矛盾,以及腐败的政治环境。他在经历了科举的挫败后,选择了隐逸生活,在乡村观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关注社会问题,以此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
钱时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而北方金国的入侵使得国家局势更加紧张。在这个背景下,钱时以《机舂歌》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表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统治者无能的批判。他以村妇使用木制水轮进行舂米这一劳动场景为载体,描绘了普通百姓辛勤劳作、渴望安定生活的景象,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官僚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精神寄托,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