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蕺山戒珠寺寺王右军故居也

标题包含
蕺山戒珠寺寺王右军故居也
叶叶东风吹客衣,昌安寺里晚游时。 欹斜竹屋羲之宅,磨灭经幢率府碑。 佛化是谁留实相,鹅亡犹自见方池。 逢僧小作煎茶供,略问源流笑不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东风轻拂一片片绿叶,我在这昌安寺内傍晚闲逛。 王羲之故居是那倾斜的竹林小屋,而率府碑的经文已被磨平消失。 佛的真谛究竟被谁留下,那失去的大鹅依旧可见水池的方位。 遇到僧人一同品茶闲聊,简单询问他们的身世却不好意思知道太多。
去完善
释义
1. 叶叶:指东风吹过树叶的响声。 2. 昌安寺:即戒珠寺,位于浙江绍兴蕺山南麓,王羲之曾在此居住。 3. 晚游:在晚上游览。 4. 欹斜:倾斜,这里是形容竹屋破旧的样子。 5. 羲之宅:王羲之的住宅,这里指戒珠寺内王羲之曾居住的地方。 6. 磨灭:指字迹或石碑被岁月侵蚀而模糊不清。 7. 经幢:佛教中用来记载佛经或者佛教故事的石柱。 8. 率府碑:刻有《率府参军帖》的石碑,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刘茂先的书信,因曾任率府参军而得名。 9. 实相:佛教术语,指真实存在的事物本质。 10. 方池:指戒珠寺内的池塘。 11. 煎茶供:烹煮茶水供人饮用。 12. 源流:事物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叶叶东风吹客衣,昌安寺里晚游时”中,“叶叶东风吹客衣”描绘了作者在春风拂面之际游览蕺山戒珠寺的情景。而“昌安寺里晚游时”则点明了此次游历的时间——晚上。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春日夜晚游览寺庙的画面,寓情于景,凸显了作者宁静的心境。 颔联“欹斜竹屋羲之宅,磨灭经幢率府碑”中,“欹斜竹屋羲之宅”是指王羲之的故居已经破败不堪,竹子倾斜,房屋破旧,表达了作者对古迹保护的关切和对历史的感慨。而“磨灭经幢率府碑”是对当年率府事迹的石碑也已模糊不清,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记忆的不断消逝。这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世事沧桑、历史长河的无情与残酷。 颈联“佛化是谁留实相,鹅亡犹自见方池”中,“佛化是谁留实相”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追问,提出究竟谁才是真正领悟佛法真谛的人。而“鹅亡犹自见方池”则借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典故,以此表达作者对书法艺术传承的思考。此联巧妙地将个人感怀和历史典故相融合,使诗篇更具深意。 尾联“逢僧小作煎茶供,略问源流笑不知”中,“逢僧小作煎茶供”是作者与僧人交谈的场景描绘,表达了作者与僧人对佛学精神的共同追求。而“略问源流笑不知”则是作者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对佛学了解有限,但乐于倾听和思考,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和探索精神。这两句诗使得整首诗在叙事的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蕺山戒珠寺》是南宋诗人高翥在游览蕺山戒珠寺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王羲之故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南宋时期(1127-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但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仍然致力于文学创作,抒发家国情怀。高翥生活在南宋后期,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诗人在这段时期内的人生际遇。高翥是南宋后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不满官场腐败而选择辞官回乡。在他的晚年时期,他常常游历江南各地,寻找创作的灵感。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诗人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金国入侵,朝廷被迫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聚集地。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故居位于蕺山戒珠寺,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瞻仰。在高翥生活的时代,王羲之的影响力依然深远,他的故居成为了人们寄托哀思的地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