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
山拥中流翠作堆,四围竹树鬰崔嵬。
殿前云向簷牙出,门外潮从海口来。
乞食僧归斋鼓动,打碑人去渡船开。
焦公羽化将名迹,付与瞿昙亦壮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峦环绕着河流翠色欲滴,四面八方竹林和树木郁郁葱葱。
宫殿前的云朵飘到了檐角,门外的潮水来自大海。
乞食僧侣回到寺中敲响斋饭的木鱼,打碑的石匠离开渡口乘船离开。
焦公离世后留下赫赫声名,留给世人瞻仰,连释迦牟尼也感叹其壮观。
去完善
释义
1. 山拥中流翠作堆:这句诗描绘了焦山坐落在江水中,周围环绕着绿色的植被,景色如画。"拥"是拥抱的意思;"中流"指的是江水中间;"翠作堆"是指绿色植被像堆积在一起。
2. 四围竹树鬰崔嵬:这句诗形容焦山的四周被郁郁葱葱的竹林树木所覆盖,景象壮观。"四围"是四周、周边的意思;"竹树"是指竹林和树木;"欝崔嵬"是指树木繁茂且高大挺拔的景象。
3. 殿前云向簷牙出:这句诗描绘了宫殿前的云朵仿佛要从屋檐上冒出来一样,形象生动。"殿前"是指宫殿前面;"云向簷牙出"是指云朵飘向屋檐的形状。
4. 门外潮从海口来:这句诗描述了门外的潮水从海口涌来的景象,充满了动态的美感。"门外"是指宫殿门外;"潮从海口来"是指潮水从江海的入口处涌来。
5. 乞食僧归斋鼓动:这句诗描绘了乞食僧人在斋饭时敲击钟鼓的情景,展现了寺庙的庄严氛围。"乞食僧"是指以乞讨为生的僧人;"归斋"是指吃斋饭的时候;"鼓动"是指敲击钟鼓的动作。
6. 打碑人去渡船开:这句诗描述了石碑制作工匠离开时的场景,渡船开始离岸启航。"打碑人"是指制作石碑的工匠;"去渡船开"是指工匠乘坐的渡船驶离岸边。
7. 焦公羽化将名迹:这句诗缅怀了焦公的功德,他去世后,人们仍然铭记他的英名和事迹。"焦公"是指焦山寺的创始人焦光;"羽化"是古人对死亡的婉转说法,类似于神仙飞升;"将名迹"是指流传下来的英名和事迹。
8. 付与瞿昙亦壮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瞿昙将焦公的名迹传承下去的赞美之情,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英勇壮烈的事情。"付与"是将某物交给别人的意思;"瞿昙"是指释迦牟尼佛,这里指代佛教;"亦壮哉"是对英勇壮烈的事物的赞美之词。
去完善
赏析
《焦山》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焦山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观和佛家的庄严氛围。
首联“山拥中流翠作堆,四围竹树欝崔嵬”,写焦山位于长江之中,四面环翠的山峦堆积在一起,周围的竹林树木郁郁葱葱,显得雄伟壮观。
颔联“殿前云向簷牙出,门外潮从海口来”,描述了在寺庙前的云雾缭绕,仿佛是从屋檐上飘出来;庙门外的海水涌动,好像是从大海深处涌来的景象。这两句既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景色,又彰显了佛家寺庙的神秘氛围。
颈联“乞食僧归斋鼓动,打碑人去渡船开”,刻画了化缘归来的僧人敲响斋饭的鼓声,准备用斋;修造石碑的匠人完成了任务,乘船离去的场景。这两句展现了寺庙的日常活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尾联“焦公羽化将名迹,付与瞿昙亦壮哉”,是对焦山寺的赞美之词。诗人感慨焦山寺的名胜古迹,由一代高僧所创立,如此壮丽的景观,使得游人流连忘返。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绘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以及佛家的庄重气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焦山》是南宋诗人高翥所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大约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高翥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未能获得功名。他曾一度入仕为官,但因不愿与权臣同流合污,遭到排挤,被迫离职。此后,他便以诗为伴,游历四方,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翥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通过对焦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诗歌中,他以江水比喻国家的命运,以焦山象征国家和民族的坚强意志。他希望通过这首诗歌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保卫家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