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别

标题包含
送别
老去情怀怕别离,年来不作送行诗。 人前举似终难信,问着垂杨便可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翥(1238-1305),字九万,号菊涧,浙江余姚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诗人。 高翥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高翥:宋朝诗人。 2. 老去:年龄增长,年岁渐老。 3. 情怀:情感与心境。 4. 怕:害怕,担忧。 5. 别离:离别;分离。 6. 年:每年。 7. 作:创作。 8. 送行诗:送别友人的诗歌。 9. 举似:指陈述、列举。 10. 终:最终。 11. 难信:难以相信。 12. 问:询问。 13. 垂杨:柳树。 14. 便:就。
去完善
赏析
《送别》这首诗是高翥在老年时期创作的,他担心自己无法承受离别之情,所以近年来不再写送行诗歌。当他在人们面前表达这种情感时,别人很难相信,只有询问垂柳便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别》是高翥的一首名篇,诗云:“路转河回更向谁,断肠春色在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作于明朝,流传甚广,成为描写离别场景的代表之作。 此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高翥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此时正值元明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这一时期,文人士子多感叹世事沧桑,抒发家国情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离别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高翥作为明朝的一位文人墨客,同样深受战乱之苦,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游历四方。在这样的境遇下,高翥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将离别的伤感之情融入诗歌之中,使其成为传世佳作。 在清明节这天,江南地区春意盎然,细雨绵绵,道路泥泞难行。诗中的行人正是因为战乱或生计而离家远行,无法与家人团聚。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离别时刻,他们只能借酒浇愁,寻找精神寄托。诗中的“牧童遥指杏花村”,既是对牧童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又象征着诗人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