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结屋离黄道,开门对白沙。
一庄千古月,三径四时花。
客至旋沽酒,身闲自煮茶。
相闻虫鸟外,不复听喧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建造房屋远离繁华市井,推开大门便可看到沙滩和清澈的江水。这个村庄拥有千年的明月照耀,四季盛开的花儿点缀在庭院的小径上。每当有客人来访时,我们就会去购买美酒,在闲暇的时光里煮一壶茶共品。这里的居民生活和谐,除了能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任何的喧嚣和吵闹声。
去完善
释义
1. 黄道:指天文学中太阳每年运行一周的轨道。这里指阳光照耀的地方。
2. 白沙:指白色的沙滩或河水中的白沙。这里指靠近河流的地方。
3. 庄:村庄。这里指诗人的住处。
4.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意思是回到田园,看到门前的三条小路已经荒芜,但松树和菊花还在。这里借指诗人自己的庭院。
5. 旋:立刻。
6. 沽酒:买酒。
7. 煮茶:泡茶。
8. 相闻:相互听到。这里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9. 不复:不再。
10. 喧哗:嘈杂的声音。这里指城市的喧嚣声。
去完善
赏析
《卜居》这首诗,以诗人高翥的独特视角,展示了远离世俗喧嚣的田园生活。在诗中,“结屋离黄道,开门对白沙”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住所位于幽静的地方,门前是一片白沙滩。接下来的“一庄千古月,三径四时花”两句则体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夜晚赏月,四季赏花,充满了诗意。
紧接着,“客至旋沽酒,身闲自煮茶”这两句展现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待客之道和闲暇时光的享受方式——亲自下厨招待客人,闲暇时烹茶品茗,品味生活。
最后两句“相闻虫鸟外,不复听喧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聆听虫鸣鸟叫之外的声音,摒弃嘈杂与纷扰。整首诗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宁静、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卜居》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和金朝的对抗之中,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高翥作为南宋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卜居》这首诗中,他描述了自己远离喧嚣、选择隐居于世的愿望。这可能与他个人在这个时期的经历有关。据史书记载,高翥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厌倦了官场的腐败和纷争,渴望过上宁静、简朴的生活。这种思潮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因此,《卜居》这首诗的出现,既是高翥个人思想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心声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