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事
闲携小斧删梅树,自缚枯藤补菊篱。
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拿着小斧头修剪梅树,亲手用枯藤修补菊花的篱笆。
点上柏子香诵读《周易》,用荷叶上的露水书写唐诗。
去完善
释义
1. 幽事:指隐居生活的事务或乐趣。
2. 小斧:小型的斧头,用于修剪树木。
3. 梅树:梅树的一种,可用于园艺栽培。
4. 枯藤:枯萎的藤蔓植物,可以用于修补篱笆。
5. 补菊篱:修复菊花种植区域的篱笆。
6. 周易: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经典。
7. 柏子香:柏木籽制作的熏香。
8. 滴荷花露:收集荷叶上的露水。
去完善
赏析
《幽事》这首诗,以诗人邹登龙的独特视角展示了隐逸生活的美好画面。首联“闲携小斧删梅树,自缚枯藤补菊篱”,描述了诗人在闲暇时修剪梅树和修补菊花篱笆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
颔联“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表达了诗人以烧柏子香阅读《周易》,用滴荷花露研墨书写唐诗的生活场景。这两句将诗人淡雅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艺术品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四个生动的场景——修梅树、补菊篱、读《周易》、写唐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隐逸生活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幽事》是南宋诗人邹登龙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在历史上,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原沦陷,民族矛盾尖锐,战乱频仍。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雅士选择隐逸山林,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和超脱。
邹登龙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少年时曾赴京应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此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了一段隐居生活。在这段日子里,他亲近自然,关注民生,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百姓生活的诗篇。
《幽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在这首诗中,邹登龙通过对山林、溪水、松竹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超脱心境和高尚情操。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故乡山水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隐逸风尚。
去完善